中國股票市場最近的動態,導致市場對經濟學家提出了許多疑問。這些疑問的假設是,股票市場在某種程度下與經濟帶來的影響息息相關。事實上則並非如此,經濟學家認為股票市場的表現只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穿插的餘興節目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股價不斷上揚不見得永遠是好事。從經濟學角度來看,以股價上揚代表股票「表現良好」或以股價下跌代表股票「表現欠佳」,一點道理都沒有。
股價表現與其經濟基本面一致,才算是股票「表現良好」;股價偏離股票基本面,才叫做「表現欠佳」。股票指數不斷上揚並非「表現良好」,而在過熱後下修至公平價值的股票市場,亦非「表現欠佳」。儘管如此,歐威爾(Orwellian)式的「上揚=好、下跌=壞」簡單邏輯,卻已經根深蒂固在所有人心中,甚至政策制訂者也會陷入這個迷思。
政策制訂者試圖限制「賣空交易(投資人在預期股價將下跌的情況下,賣出其並未持有的股份)」的作法非常普遍。然而,對於投資人因預期股價將上揚而運用融資資金購買股票的作法,法令則相對較無限制。後者實際上是現金的賣空交易(一方交付其尚未擁有的現金,以交換股票),不過一般認為這樣的作法是可以接受的。「下跌=壞」的錯誤觀念,促成了限制賣空的作法,但卻未限制買空。
對經濟學家來說,股票市場因泡沫修正而下跌所代表的未來經濟展望意義,還不如下跌前過度看好的預期所傳達的訊息。
股票與經濟之間的關係因此有限。一般來說,大型公司佔經濟體私部門活動之比例,約為40%,且其員工數佔私部門總員工數則可能達30%。在現代經濟中,大部分的商業行為都是由小型企業所執行,且政府部門的重要性也不能忽略。在已開發經濟體中,證券於股票市場上市交易之公司的經濟活動金額,約佔總經濟活動的四分之一,聘用員工數則為五分之一。
七大工業國的最近兩次經濟衰退,讓我們能夠詳細研究上述比例所代表的意義。最近一次經濟衰退是 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所導致,且衰退原因基本上來自小型企業。大型企業雖然也蒙受其害,不過政府的因應政策對大型企業所能帶來的助益,遠比對小型企業來得快。而2001年的經濟衰退(依據衰退定義之不同,可能有人認為這根本不是經濟衰退)的導火線,則主要來自較大型公司,較小型企業承受經濟衰退的能力相對較佳。若完全以大型企業績效表現來評斷全球整體經濟發展情況,則將會使本世紀的經濟表現遭到扭曲。
此外,股票市場與本國經濟間的關係,則因經濟活動日益全球化而更加緊繃。大型上市公司的跨國活動越來越多─亦即其獲利中有很大比例(通常為過半數)來自海外銷售交易,且其營運活動以及其成本在海外進行或發生的比例,通常也較高。而這些公司到底選擇那個股票市場上市交易,則通常只是因為非預期的意外事件所導致。
這代表了股票與個別公司之間的關係將更加擴大。也許有人會主張股票市場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全球經濟活動的一部份,不過將股票績效表現歸因於本國經濟活動,則是一個危險的作法。
所以股票對經濟學家到底有沒有任何意義呢?兩者間當然是有關係的。股票是資產,因此對家戶財富有所貢獻,並有助於金融穩定。
財富效果對消費者支出很重要,因此也對經濟很重要。損失趨避(loss aversion)對消費者來說是一個強大的力量;比起獲利,人們更不喜歡損失,因此如果股票價格從100元漲到200元,然後再跌回100元,則股票持有人在這個漲跌階段結束後對生活的看法,將比原先未投資時更為負面。這點與中國股票市場近期波動也有部分相關性─股票價格比年初水準來得高,不過這並不代表未來不會對目前情況產生任何不利影響。
因此,股票市場不應該被忽略,不過應該以較適當的方式解讀。股票代表了任何經濟體的一部份,且其亦可能受全球經濟影響,如同受國內經濟影響一般。透過財富效果,股票亦將影響經濟表現。
除上述影響外,我認為應該採用更好的指標,作為衡量經濟績效表現的工具,而非股價。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