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呂政達

奮起湖便當是我成長歲月的一種嚮往,我不知何時知道,以前上阿里山一天只有清晨那班車,到奮起湖時正是用餐時間,奮起湖的便當產業應運而生。每條鐵路沿線的便當,應該都有個產業、旅行和坐車的故事。

想起去年到台東的池上時,已近中午,同伴們興沖沖地要去買正港的「池上便當」,我卻有點提不起勁,因為暑假送兒子去安親班,每天都在便利商店給他買一個「池上便當」,真的到了池上貴寶地,反而興味索然。

還有個老爸,趁暑假要帶兒子到南投坐集集線小火車,兒子問有什麼好玩,老爸說:「小時候你祖父帶我去車埕老街吃木桶便當,好有趣,我一定要帶你去。」兒子二話不說,從超商帶回一個「車埕鐵路木桶便當」,老爸說:「感覺不一樣。」兒子道:「我上網查過了,飯菜內容都一樣。」

但到轉角超商買一個便當,真可取代鐵路便當的文化經驗嗎?我想大部分爸媽一定回答不能,卻不知如何告訴從小在超商買便當的孩子們,這是不一樣的。

不一樣的還有兩代間對「鄉愁」的體會,為什麼懷「鄉」就一定是「愁」?也許交通如此方便以後,「鄉」早就不那麼「愁」了。最典型的是一位女作家在臉書上的形容:「坐高鐵如此方便,想念台南故鄉的美味,我就去搭車,一個半小時後就在餐桌上了。」

但是,每個小孩在還沒有太多地理和移動經驗前,起碼該給他們一種「愁」的權利──如懷念小時吃過的某個鐵路便當,某種無法替代、超商做不出來的家鄉味等等。就像我心中的「奮起湖」,緣於小學時父親帶我去的一場旅行,我只分到幾口便念念不忘,幾十年後仍想找機會重返的滋味。我知道我不再稀罕油膩膩的排骨、半顆滷蛋和棗枝配菜,但我到底在懷念什麼呢?長大後,我讀日本漫畫《鐵道便當故事》,心中嚮往,有種感覺想找題材來寫成故事,卻怎麼也寫不出來。

其實,爸媽應該趁孩子小時,真的帶他們到一個地方吃一次鐵路便當,辛苦跋涉後,把你們去的那個地方和鐵路便當說成一則故事,從嘴巴到心內都殘留下滋味。將來,孩子不見得記得吃進肚的飯菜,會始終記得的,是你為他們說的故事和那趟旅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