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台灣海峽的愛情、婚姻夾雜著歷史恩怨、文化差異乃至想像的落差等元素。人生如戲,台灣與中國的電影裡如何表述這樣的愛情?
1999年,李崗導演的《條子阿不拉》裡,自稱蔣仲苓的台商搞大了中國女孩小青的肚子,小青偷渡來台尋人才發現上了一當,最終只能成為靜待遣返的偷渡客。2012年,鈕承澤的《愛LOVE》裡,趙又廷所飾的台灣年輕企業家與趙薇所飾的房屋仲介,因趙薇獨立養育的小孩擦出愛的火花。
近日,擅長以社會歷史議題為題材的資深導演萬仁,再度推出以兩岸愛情為主題的電影《車拼》。電影裡,中國男孩與台灣女孩在北京燃起的愛苗,卻遇到父祖輩的挑戰,祖父輩是國共歷史恩怨、父輩則是紅綠政治觀點差異,雙方對峙不斷,萬仁導演的反諷手法一如30年前初入影壇之作《超級市民》。
台灣電影裡的兩岸愛情故事裡,有台灣想像的破滅與重建,有文化差異等元素。中國電影裡的兩岸愛情又是如何呈現?
中國電影愛講團圓
1980年的《廬山戀》是觸及兩岸愛情的經典。電影情節是僑居美國的周筠到廬山旅遊,與青年耿樺發生戀情。然而,擺在他們面前的難題,卻是上一代的歷史恩怨,兩人的父親原是黃埔軍校同期同學,但耿樺之父投效共產黨,周筠之父效忠國民黨,國共恩怨難解。
不過,耿樺之父幾經思考,最終同意婚事,理由是中國正進行四個現代化,國共可共同為祖國建設奉獻心力。
這部電影是一代中國人的記憶,除了標示改革開放之後的嶄新氣氛之外,電影裡的接吻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史上的第一場吻戲。
《廬山戀》是意識形態下的愛情,在此之後,論及兩岸愛情的故事,也不脫類似的歷史框架。2006年的《雲水謠》是另類的兩岸愛情。電影裡,1940年代投奔中國的台灣青年陳秋水,卻因此與女友王碧雲分隔兩岸60多年,王碧雲除了侍奉陳秋水之母,更是默默等待團圓時刻的到來。
「團圓」,政治的隱喻,也是2010年王全安導演的作品名稱。這部獲得柏林影展最佳編劇獎的作品,描述獨身來台灣的退伍老兵,遲暮之年仍有心願未了。他要回到上海尋找妻子並帶她回台灣。然而,妻子早已改嫁另組家庭,老兵的請求,讓三個飽受歷史波折而分合的老人陷入愛情與親情的長考。
電影裡的兩岸愛情,一如兩岸的不同,台灣愛談差異,中國則喜愛強調與政治的呼應。
李政亮《拆哪,這樣的中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