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政達

屏東車城有一家著名的小餐館,是由客家的阿嬤和女兒開的。「阿嬤」是客人喊的啦,女兒通常叫她:「阿妹」。聽不懂客語的客人,卻一點也不會誤會。

八十多歲的媽媽在廚房裡站幾個小時,為客人料理每一道菜,還是充滿了活力,一點也看不出年紀。她從當女兒、嫁到夫家,就是這樣的忙著。奇怪的是,不管從女兒變成媳婦,再到當上了阿嬤,她永遠被當成了「客家媳婦」。這種現代客家媳婦的命運,還頗像她們的拿手菜──封肉,明明已算是客家菜,卻總是拿來和東坡肉做比較。

客家的封肉,有時會加入筍干和酸菜,調理的鹹度較稠,在這一千多年的客家人遷徙歷史裡,融入了各地的食材,也顯露出客家人「隨地而安」的生活智慧。但只能怪蘇東坡太有名氣了,蘇東坡如此歌頌豬肉料理:「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怎麼看,都像在講一種教養觀。孩子若是一塊上等肉,要不要從小就給他加柴催火,還是容許細火慢燉,讓美味自己燜出來?蘇東坡顯然給了一個後世的教育學家研究多年才得出的答案。

在屏東,嫁到夫家的這個客家媳婦,燜了多年後已是名餐館的大廚。她從沒有想到要提拔女兒走上她的這一步,但女兒從小就體會到了一個客家媳婦的處境:給一大家子人、叔叔伯伯阿姨阿嬸煮一世人飯,家裡的男人都吃飽了,才輪到她們上桌,過年過節,媽媽的身影從沒有離開過廚房。女兒卻懷念在廚房幫媽媽的記憶,她第一次要給老家的灶頭起火,燉一鍋封肉,卻怎麼也點不著。媽媽跟她說:「妳不要那麼貪心,靠一根小火柴就要讓柴堆燃燒,妳要小片小片的燃,不要一次投入所有的火候,封肉才會好吃。」女兒說,那好像是她人生啟蒙的第一課,不僅適用於料理封肉,根本是顛撲不破的人生法則。

她們的封肉加了老滷汁、米酒和陳年紹興酒,還有不能公開的祕方。女兒說,如果家族的年代夠老,多多少少總會傳下某種食譜或祕方,變成了現代子女的傳家寶,「就看子孫有沒有這個心,是不是把老祖母的方法當做寶?」媽媽這一代自有其命運動力,到了她這一代已不是一個傳統的客家媳婦,不再一生為一大家子煮飯,身為客家的女兒,卻讓她感覺自己是個寶。於是,這對母女在美麗的國度之南,傳下了封肉的美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