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鄰人蘇珊有三個孩子,都已成家立業。她的大兒子喬許年未兩歲就很會說話,整天忙著分享他的所見所聞,活像個小大人。

喬許滿兩週歲之後,有一陣子突然說話結巴,蘇珊有些擔心,打電話給喬許的小兒科醫師請教,醫師向她解釋:「對於語言發展較迅速的孩子而言,在兩歲多時口吃是正常的現象,因為他們的腦子動得太快了,而嘴巴又往往趕不上腦袋所想的,所以造成口吃。處理這個問題的方法很簡單,就是什麼都不要做,不要糾正他,這樣會傷及他的自尊心,他會認為自己連話都說不好,因此而自責。如果他口吃說話,不要面有異色,就如同什麼也沒發生,漸漸地這段時期會過去,他很快就不會口吃了。」蘇珊按照醫生的指示,「以不變應萬變」,的確沒過多久,喬許便不再結巴了。

「愛之深,責之切」是華人習以為常的價值觀,但是孩子畢竟只是孩子,他們存在的理由並非履行我們的要求,以滿足我們為人父母的虛榮心。而在「愛之深,責之切」的背後,又有多少孩子為此喪失了自信心,因此自卑、自責,而無法坦然面對自己?

我們應該以欣賞的角度觀察孩子成長,一如欣賞花園裡萬紫千紅的花朵,朱自清在《山野綴拾》一文當中曾有這樣鮮明的比喻:「小孩子則如剛打朵兒的花,蘊藏著無窮的允許;這其間有紅的,綠的,有濃的,淡的,有小的,有大的,有單瓣的,有重瓣的,有努力開花的,有努力結實的——結女人臉般的蘋果,黃金般的梨子,珠子般的紅櫻桃,瓔珞般的紫葡萄……」至於如何讓孩子們所蘊藏的「無窮的允許」得以發揮呢?關鍵就在於家長的尊重、耐心和鼓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