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黛芬妮

最近與一位久未謀面的大學好友相見,閒話家常中除了生活瑣事外,總不免談及工作近況,而我的工作情形,似乎在每次聚會中,總是成為大家關心焦點,只因大家總是難以想像愛好自由、老是嚷嚷要成為導遊、跑去報考導遊考試的我,竟會成為一個每天打卡上、下班的平凡上班族,友人更在閒話家常中透露出自己對於工作的徬徨與無助。

工作迷惘 無法了解自身能力

常有人問我:「你怎麼知道自己適合這份工作?」聽完我的解釋,他們會接著詢問:「你覺得我適合怎樣的工作?」看著他們迷惘眼神,我總不免責怪起台灣的教育體系,因為台灣的教育,只讓學生背下書本知識,並沒有教導學生認識自己的能力。

當問起即將步入社會的新鮮人「你覺得你可以勝任什麼工作?」有多少人能對自己的能力與優勢,做有效的分析並行銷自己?還有不少學生「延畢」的理由是:「覺得自己學得還不夠。」天啊!學海無涯,若這是選擇延畢的理由,我想他們永遠都不用畢業了。

多元社會 重視人格特色與專長

在這科技日新月異、資訊爆炸的時代,根本不可能完全準備好才踏入職場,無法認識自己、了解自己,這應該是台灣教育的一大缺失,因為我們無法讓孩子在除了成績、音樂、美術、體育之外,了解自身的獨特之處,而且也並非每個成績優異的孩子都必須寫下「我的志願是醫生」的文章。

事實上,會彈鋼琴的孩子都夢想成為演奏家,會畫畫的孩子可能想當畫家,體能優異的孩子就想成為棒球選手,這是一個多元分工的社會,但我們沒有讓孩子了解每份工作除了「名稱」以外的意涵,然後讓他們去思考、了解這些工作背後所需的人格特色與專長為何?如此情形讓人憂心忡忡。

選錯科系 應熟悉個人興趣

台灣的學生,是在什麼時候開始規劃自己畢業以後的就業之路?是在畢業前一個月?前一年?而大學選系只是參考值嗎?就我經驗而言,許多人的大學選系並非個人所願,而是家人的要求,因為當時不知道自己興趣為何,既然父母說某某科系有前途,只好先讀了再說。

進了大學後,成績若還尚可,算你瞎貓碰到死耗子,但有多少莘莘學子是在第一次期中考後,便深深感受到何謂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的感慨,更苦的是,有更多學生深陷選錯科系的痛苦泥沼,卻又無法轉系以求脫身的進退兩難。

廣泛學習 找尋最適合工作

至今我仍慶幸從小廣泛接觸各類型活動,才了解到自己的優勢在於與人溝通對談,因此雖然也曾有選錯科系的感慨,但正因了解到大學之所學不是未來就業之路首選,所以在大學時期除了努力面對課業壓力,更努力培養自己的應變力及口條。

當面臨畢業即失業之時,便能以專長為方向找尋適合自己的工作,也因此我總能堅定地告訴所有人:「這是我能夠做也想做的工作,也正因為我能做也想做,所以這是最適合自己的工作。」

面對挫折 避免惡性循環

對於那些問我「你覺得我適合什麼工作」的親友們,我只能說:「等你看到自己的特色,你就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否則縱使踏入一個自認為足以勝任的職場,但實際上卻又只是步上與大學選錯系的惡性循環,最後因為不了解自己的能力,造成沒有自信面對任何挑戰與挫折,只能以離職收場。

若能了解自己能做些什麼,以及自己的專長為何?如此一來,便能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然後足以勝任的工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