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h No!今天要談的蘋果,不是那份大家又愛又恨的生果日報,而是真正的水果。但為何要討論蘋果?因為服貿鬧得沸沸揚揚,而服貿協議又跟貿易自由化與WTO架構息息相關。其實早在3、40年前,台灣農業就已面臨自由化的壓力,首先遭受波及的農產品就是蘋果。
蘋果是溫帶作物,根本不適合在亞熱帶的台灣生長,早期台灣沒有蘋果。過去蘋果都是由中央信託局從國外進口,再透過公開招標販售給國內的水果商。對台灣人而言,蘋果是非常高貴的進口水果,主要是作為禮品。當然,如果你只是個死老百姓,周遭並無任何三頭六臂的親友,也不可能收到這種高級禮品。


梨山蘋果曾經風光一時。
翻攝《農復會卅年紀實》

40年前茶室珍果

台灣雖然不產蘋果,但農復會內那群留美菁英卻很期盼能在台灣種出蘋果。1950年代政府為安置大批從大陸來台的退除役官兵,所以運用美援金費、安排他們去開鑿中部橫貫公路。中部橫貫公路於1960年開通,部分退伍軍人之後則被送入梨山開墾,設立「福壽山農場」,嘗試種植各類溫帶水果。經歷多次失敗,7、8年後終於成功栽培出台灣第一顆本土蘋果。繼福壽山農場,南投山區的農友也在一兩年後成功種出蘋果。
雖然台灣已有自產蘋果的能力,但產量究竟不高,且外國蘋果又管制進口,所以蘋果仍舊是昂貴的水果。1970年代初期,一顆蘋果的售價就要50元,換算下來,差不多是現今的300元。蘋果價格好,蘋果農因此受惠。據說每當蘋果採收時,梨山山下的茶室更是門庭若市。
然而,蘋果農的榮景卻因美國大叔的壓力而黯淡。1979年台灣被迫開放美國蘋果自由進口,當年度蘋果的市場價格馬上就跌了一半。起初少數蘋果農試圖頑強抵抗,希望擴大面積、降低成本,仍難敵物美價廉的美國蘋果。在農政單位的輔導下,果農們才逐漸改種水蜜桃、柿子或高冷蔬菜。
蘋果開放自由進口已超過30年,而台灣市場上的蘋果,不但越來越多樣,售價也越來越低廉,有時候只要花10塊錢就能買到,「一天一蘋果」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奢望。不過,若從蘋果農的角度出發,自由化的影響力還真的是無遠弗屆:某些果農能順利轉作、再創高峰也就罷了,但部分轉作不順的果農只能放棄耕作,被迫下山打工。
自由化、市場開放、WTO究竟是福是禍,可能不是三言兩語或懶人包就能解答的。


《鳥事如煙 劉志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