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吳育宏

從供應商的角度來說,我們總是在做「理性」的事。

產品的售價扣除成本得到利潤,預測銷售數量以規劃產線、銷售通路的資源配置。就連以人為本的服務業,也要對服務流程、人事成本做出嚴謹的科學化管理,才能確保商業模式的順利運作。毫無疑問的,缺乏理性的腦袋沒有辦法讓一家企業成功。

但是,供應商若是維持這些理性的思維去面對顧客,肯定會發生許多「衝突」,因為顧客看產品的角度、掌握的資訊、在意的環節都大不相同。

即使是精打細算、看似理性的顧客,也在進行著極端不理性(感性)的消費行為。

王品旗下的「原燒」餐廳推出10元硬幣換套餐活動,造成全台大排長龍的人潮。因為名額有限,苦等多時卻換不到優惠的民眾大表不滿。

而店家「提早發放」的動作,更是成了抱怨民眾的宣洩出口,負面新聞占據各媒體版面。

為了爭取數百元的優惠,值得一個人徹夜排隊甚至破口大罵嗎?

身為旁觀者和評論者,我們大多認為這是多麼不理性的行為。

然而,這正清楚詮釋了消費行為的特性。就像我們選擇黑色或藍色的鞋子、周末要吃義大利麵或中式料理,感性的消費決策充斥在生活當中,理性的分析有時候也無用武之地。

因此供應商面對顧客時,應該把內部管理的「左腦」切換到訴諸感性的「右腦」。

就像「提早發放優惠券」的動作,若是用在生產線的管理,那肯定是加速流程的好決策,因為物料、機器、輸送帶都沒有情緒,只需要明確的指令;只是當場景換到枯等數小時的排隊群眾,一點細微的情緒波動都能造成極大的衝擊,就像你我看到的新聞畫面。

「同理心」是所有服務業要費心研究的課題,從顧客搜尋店家資訊、造訪門市、翻開菜單(或型錄)、接受服務一直到埋單離開,店家是否具備同理心,不是取決於宣傳單上的標語,而是發生在每一個互動的小細節。

若是第一線服務員到管理階層,每個人都把「一日顧客」的體驗當作教育訓練甚至例行工作,親自去感受消費的每一個流程,親自去體會排隊時的空間感、時間感,我相信很多關鍵又顯而易見的問題,不需要顧問、也不需要輿論就能被管理團隊挖掘出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