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麗安
因為長年旅居美國,每次回台探親,都會遭遇不同層次的文化衝擊。
一些新潮用語對我來說,就像鴨子聽雷。形容一個人很「機車」跟摩托車完全無關,「粉絲」不是冬天火鍋裏煮的,「小三」不是小學三年級的代稱,還有什麼「立馬」、「殘念」、「麻吉」的,常常讓我一頭霧水。近年來還常看到用「剩女」來形容三、四十歲仍然小姑獨處的「熟女」們更讓我義憤填膺。為什麼單身的成熟女性就要被形容成宛如產品滯銷的存貨?
以我自身經歷為例,大學畢業後用兩年時間存錢準備留學考試,沒有透過任何代辦中心,自己申請到美國研究所的全額助教獎學金,然後在兩個大皮箱中塞了一個六人份的大同電鍋與畢生積蓄,便開始了我的流浪生涯。在美國沒有親戚,也沒有家人的經濟支援或學生貸款。雖然學費有獎學金,但碩士班一年只有七千多美元的生活費,博士班也不過九千多,所以我從當保姆到油漆工,從照顧寵物到看家甚至幫人煮飯都包。當學生唯一一次跟家裏求助,是因為為了去賺三十五美元的保姆費,把一台三千五的二手車撞爛了。在美國除了少數大城市有便利的大眾捷運系統,其他地方沒車形同沒腳,於是我只好請家裏匯款三千再買一輛二手車,但因為匯率的關係,款匯到時只有兩千九百元,我還臨時又跟車主殺價才成交。
畢業後我馬上開始在美國大學教書,才工作一年便存了百分之二十的頭期款買了一棟兩房兩浴的townhouse。住了三年後換學校要搬家,因為房子維持得很新,兩週內便脫手,賺的錢又拿來當新家的頭期款,這次是三房兩個半衛浴的獨棟房子。雖然我還開著高齡二十三年的二手車,但是我暗自訂了一個挑戰,希望車子能撐到先把房貸還清。夢想不是不可能,要努力就是了。
除了經濟獨立,工作上也得當拼命三娘,因為像我這樣的外國人在美國大學教英文寫作的很少,我經常要面對學生跟同事的挑戰。如果不夠威嚴,稍稍一個口音可能就會被學生打擊信心。開會若不敢發言,可能就會被同事看做是本應卑微順從的亞洲女性,或是誤把謙虛當成沒自信。我並非老王賣瓜,但一直以來對於自我的期許總是人生就是要努力。
不論是台灣或美國,我認識許多和我一樣努力的獨立女性。有的是選擇不婚,有的是經濟獨立、事業有成,有的是已經嘗試過婚姻,但勇於跳出家暴或是不願委屈求全於包二奶的老公,有的則是寧缺勿濫。我也見過許多男性,婚前不僅零存款、沒房、沒車,有的還欠一屁股債。婚前不做家事,婚後還要老婆伺候。再者,即使這些獨立女性沒有眼光過高,很多男性也會因為她們的條件而退卻,寧可娶家境困苦的進口新娘,以維持他們的男性尊嚴。
因此,誰說像這樣有主見與自信而不願順應潮流的女性是「剩女」?應該叫「勝女」,勝利女神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