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外賣店的「珍珠」賣完了,新鮮的一鍋要一個小時後才出爐,那對我來說,就像是在雪糕店等新鮮雪糕般不可思議……

有一年在加拿大多倫多,擔任學術會議工作人員的我,被安排負責接待來自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特邀主講嘉賓,一位身材嬌小又溫文儒雅的華裔女教授。會議結束後,大會在唐人街一間中菜館設宴,宴後有洋人提議散步去「bubble bed」進行餘興節目,眾人無不稱好。

珍珠是小粉圓
波霸是大粉圓

「什麼bubble bed?」中途,身旁一位來訪的香港碩士生悄悄用英文問我。「就是附近的一家小劇場的名字嘛,以演出前衛劇作著稱。他們不去泡夜店反而去泡劇場,還真有品味。」話音剛落,我不禁為自己的專業解說沾沾自喜。

「等一下,」深諳日本茶道的洋人學姊停下腳步,錯愕的回頭看我:「我們說的是『茶』(bubble tea)不是『床』(bubble bed),是喝的,不是看的、睡的。」

「所以bubble tea是……泡泡茶?啊,雲霧茶!」

「珍珠奶茶啦,笨蛋。」

幸好沿路下著晶瑩的小雪,很快就稀釋了剛才的尷尬。結果北美的珍珠奶茶沒喝成,因為女教授和我有意無意的和大隊走散了,我們在巿中心閒逛至夜深。她啟程回國時,竟然真送我一盒台灣雲霧茶。

後來才知道,「珍珠」是指小粉圓,「波霸」是指大粉圓,珍珠奶茶風靡北美之後,外國人就統稱它們為「BOBA」或「bubble」,港澳人則簡稱為「珠」或「波」。「波」即「胸部」,「波霸」原是九○年代港澳俚語,用於形容胸前偉大的女性。

港澳社會向來以精明、不吃虧為處世真理,不止餐廳的義大利麵泡得極粗,粉圓也泡得極大,唯有這樣客人才覺得貨真價實。就「波霸」的原義及引申義而言,洋人學姊說對了,「波霸」不該看,也不見得可以睡。

要不要『加波』
聽得我臉紅心跳

港澳的台式飲品店是我初中和朋友相聚的主要場所,因為價格便宜,座位幽暗又自成一角,這樣的環境正適合偷偷抽菸和講無聊的少女心事。

服務員每次總會問:「要不要『加波』?」總聽得我臉紅心跳。我也因此不喜歡用極粗的吸管啜飲奶茶的吃相,也不享受眼珠般大的粉圓在嘴巴裡撞來撞去的口感,慢慢便養成了長達十年對珍珠奶茶敬而遠之的習慣。因為「波霸」之名而討厭粉圓和珍珠奶茶,對食物名稱的偏見一再讓我和美味失之交臂。

前陣子終於到了台北和台中,在一眾親朋好友的帶領下,一路吃喝不止,當中嘗得最多的就是粉圓。在路上,好客的主人家問要不要喝外帶的珍珠奶茶。常聽從台灣留學回來港澳的朋友有緬懷珍珠奶茶之嘆,它的巨量既代表了胃口也代表了年輕,吃「珍珠」已近乎是童心的表現。作為觀光客,沒理由不放下偏見一試。

但我和台灣在地製作的珍珠奶茶的第一次相遇實在來之不易。話說外賣店的「珍珠」賣完了,新鮮的一鍋要一個小時後才出爐,那對我來說,就像是在雪糕店等新鮮雪糕般不可思議。沒想到台北的大型外帶飲料連鎖店和一些頗有性格的路邊小吃攤一樣,像做「手藝活」般限時限量製作「珍珠」,背後也許只是商業噱頭,但我更願意相信那是台灣人對珍珠奶茶的一份莫名的執著。

聽說珍珠奶茶發源於台中,我總算是在珍珠奶茶的故鄉和它相逢。後來才知道,每一杯珍珠奶茶在甜度和冰度上已經可以很個性化。如果沒有人提及「波霸」二字,而粉圓的咬勁和大小都剛好,那麼八分甜、不加冰的一杯珍珠奶茶就足夠我口齒不清的樂上半天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