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歷史人

一波強烈冷氣團帶來了入冬之後的首波寒意,連宜蘭太平山的林木枝葉都披上一層霧淞,有著濃濃的北國意象。外出的朋友,不管騎士或是行人也都穿上厚厚的冬衣。

 

眼前的寒冬景象不禁讓我想起民國四、五〇年代台灣菸樓的諸多往事。那一個年代裡,還沒出現溫室效應的問題,冬季氣溫遠比現在為低,西部平地每年還會降下三次左右的霜,河水也會冒出一股股的白色寒氣,可說冬意十足,只是當年普遍家境不佳,就算碰上寒冷氣候,小孩依然赤腳走路,一路走來左閃右閃,深怕踏到尖銳的碎石。

當時不少農戶為了增加收入,同時在菸酒公賣局的大力宣導下,進行契種菸葉,大約在農曆十二月起進行分批採收工作,接著在菸樓裡進行一連串的後續作業,包含穿線、烘乾、分級、修剪、包紮及捆包等工作。在烘菸葉的一星期中,菸樓成為冬季裡最溫暖的場所,除了燃燒木塊的灶窟提供溫暖的空間外,還會利用灶窟下方的伙伕堆烤番薯,溫暖腸胃,驅趕冷冬的寒意。

還記得媽媽曾拿著小火爐來到菸樓裡,夾起幾塊火紅木炭,置入爐中,上頭擺放一個小鍋子,水滾之後,先後放入甘藷、剛收成的小麥粒和少許的砂糖,水煮約二十幾分鐘後,滾沸的Q彈甘藷小麥湯,香氣瞬間飄散整座菸樓,它可是現在有錢也買不到的隆冬保溫聖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