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物聯網應用技術的逐漸成形成熟,如感測器、聯網晶片等零組件的成熟與普及,使得新創業者投入物聯網相關應用的門檻與成本持續的降低,掀起一陣物聯網應用的新興創業風潮。
不過,因為物聯網的相關應用範疇十分廣泛,消費者實際需求尚不明朗,各種能獲利的商業營運模式均未能成形,導致國際大廠或既有業者發展步調相對顯得保守與觀望,而新創業者反能聚焦在某些目標消費者族群,針對特定需求提出解決方案,快速導入市場,成為帶動近期物聯網應用發展的新興勢力。
新創業者無包袱
可針對消費者真正需求
觀察目前物聯網相關新興應用產品的開發進度,仍以新創業者為主要的大宗,主因在於大廠開發產品時,除需考量到其既有產品線可能受到的衝擊外,亦受限於其既有的供應鏈體系限制,在相關技術及零組件的取得上,彈性相對受限,導致所推出的產品並不一定符合消費者的需求。
如在2012年曾在台灣液晶電視市場投入一顆震撼彈的超視堺(SIO)即是一例。超視堺結合鴻海的液晶電視製造能力、夏普的液晶面板等關鍵要素,看準當時消費者對大尺寸電視的需求,推出與電信業者或有線頻道業者綁約2年,60吋液晶電視售價低於新台幣4萬元以下的方案,衝擊傳統電視品牌業者的生態。而傳統電視品牌因有60吋以下產品的包袱,故無法降低60吋電視的價格迎戰,讓超視堺找到了一個生存的利基市場。
而Apple Watch亦是一例,蘋果雖早已是國際性的資通訊產品大廠,但並非傳統的手表業者,就手表的相關應用市場而言,蘋果亦可算是新創業者。蘋果看準了消費者對於智慧穿戴產品的需求,故推出Apple Watch以為因應。而Apple Watch的銷售熱絡,除了排擠了其他智慧手表/手環業者的成長空間之外,也大幅壓縮了傳統機械手表的銷售空間。
傳統業者的入門磚
然而,儘管新創業者所設計的物聯網應用產品,多具有創新及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特性,在銷售初期往往能有不錯的成績,但也因為此類產品多具有在資金、技術方面門檻較低的特性,故往往在產品開始熱銷之後,便得面臨被他人複製或是生產規模難以大幅提升以因應市場需求的困境,因此,新創業者多半在此時會面臨繼續發展或需要轉型的危機,而此時往往成為新創業者與傳統業者後續發展競合的重要轉折點,而促成了不少新創業者與傳統業者整併的雙贏發展。
如2014年1月,Google以32億美元併購以製造溫度感測器及煙霧偵測器的新創業者Nest Labs,併購後Nest成為Google發展智慧家庭平台的中心,透過Works with Nest計畫與其他廠商合作,合作廠商的設備可與Nest進行互動,透過數據交流形塑有意識的家,提供智慧家庭服務。而後Google亦透過Nest再度併購新創業者Dropcam(主要業務為網路攝影機)及Revolv(主要業務為智慧家庭的hub),快速累積資源與建立生態體系,拓展了其在智慧家庭中的各種應用面向,大幅加速了Google在智慧家庭領域的布局速度。
此外,SmartThings創立於2012年,主要業務為提供動作感測器、電器,照明控制及智慧插座等智慧家庭產品,讓使用者可以透過iOS或Android應用程式來控制家中環境及維護安全。而三星於2014年7月以約2億美元的價格併購SmartThings,後續更以SmartThings的平台取代其原本的Smart Home Protocol,作為三星各項智慧家庭產品及服務的核心,並規畫推出SmartThings app版本支援三星的Tizen系統。
觀察以上兩起智慧家庭的重要併購事件,除了併購的金額令人側目外,新創業者的服務或產品在併購後,反倒成為傳統大廠發展的核心,成為大廠後續發展布局中心角色,亦頗值得玩味。
究其關鍵,仍應在於相較於傳統業者受限於過去既有產品線及營收目標壓力,新創業者能以更加創新的方式思考物聯網的新興應用,更能專注於市場的需求而非僅是追求成本降低與營運效能的提升,使其在產品設計上更具彈性與創新,更能符合市場的期待。
故隨新創業者的蓬勃發展,勢必會將物聯網的相關應用化整為零的切割為更多元而廣泛的小眾市場,蠶食鯨吞既有業者的市場發展空間,且因新創業者沒有包袱限制,往往都能打在傳統業者痛處,難以快速因應。但相對的,傳統業者若能借力使力,將新創業者的能量納為己用,則反倒能成為快速切入物聯網的跳板,甚至成為未來物聯網應用布局的核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