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特利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印象中,中國歷史上神話最多的皇帝,舉凡其跨海東征時,東海龍王覲見風浪大作,手書「免朝」二字放入水中,風浪即止;以及夜宿寢宮,夢見涇河龍王前來求救,李世民一時不查未能救得,龍王被斬懷恨,日夜呼號討命而致李世民重病,直到尉遲恭、秦叔寶二人在外守候,才逐漸康復,成為日後門神的由來;所有的神話似乎都在闡述一個中心觀念,即唐太宗為真命天子。
個人以為,此類神話傳說,可能源於唐太宗當年因發動玄武門之變,逼退父皇弒兄殺弟,而取得皇位;日後為「漂白」其皇位繼承的正當性,而有了眾多神話傳說,來呼應其為天命神授的天子身分。
雖然唐太宗在繼承皇位的過程,以倫理道德的角度來說,有其令人非議之處,不過其所建立的「貞觀之治」,長達23年,成為大唐盛世的代表;而其個人管理風格,最令人稱道的,當在於能有「海納百川」的胸襟,容納不同的人才與意見,一方面建立強大的「治國班底」,另一方面能鼓勵臣下指出自己的缺失,來避免自己決策錯誤。
最有名的例子為重用魏徵,其「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的雋語流傳至今,而魏徵曾當面上諫多達200多次,也足以顯現唐太宗的胸懷。
「治國班底」的強大團隊,與「採納建言」的寬廣胸襟,成就了唐太宗的貞觀之治與歷史定位,也似乎淡化了玄武門之變的爭議之處。
以現代企業經營管理來說,人才濟濟的管理團隊與開放的溝通環境,依然是企業重要的成功要素;如何吸引人才的加入,與良好的溝通環境,似乎也成了團隊領導者,時常面對的課題。
人才的加入,取決於公司的願景與獎勵機制,在封建時代,取決於帝王能否以大格局來對待開國功臣;在今企業,則取決於公司營運與未來的成長性,能否吸引員工。這也就呼應了為何獲利佳、「股王級」的公司在人才招募上,常能事半功倍的主因。
良好的溝通環境,則與獲利無關,多半取決於組織的文化與領導者的胸懷。如同「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的比喻,組織內可能也是「魏徵常有,唐太宗不常有」的情況,或可供我們參考思量。
「真命天子」之神話說,可能只是當時欲「漂白」的宣傳策略,但建立人才濟濟的團隊與營造開放的溝通環境,此兩者的成功關鍵,千古以來,則一直取決於領導者的胸懷,可供我們參考學習!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