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物聯網不再只是把物與物相互連接起來而已,感測器和雲計算的普及,讓企業有能力獲取到幾乎無限的資料,這才是物聯網的最大優勢。未來一年,成功企業將要面對的挑戰是,如何利用這些資料來獲取關鍵洞察、改善客戶服務、縮短產品上市週期、在產品和服務中實現創新,並最終通過開創新的商業模式和收益流實現自身的業務轉型。

隨著全球行動與寬頻網路的滲透率越來越高,無論是好友即時訊息、社群分享、導航找目的地、上網找尋答案、收發郵件、影音觀看、打卡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使用者的新需求也不斷被激發,更多創新應用構想因應而生,拜晶片密度愈來愈高及低耗電科技之賜,近來穿戴式產品例如Apple Watch、華碩ZenWatch、小米手環、三星Gear等快速崛起,這類產品因耗電考量或記憶體容量侷限,單獨使用功能有限,共同解決對策,就是建立後端聯網服務系統,支援用戶端裝置,提供更多加值應用與功能。

物聯網正逐步改變生活

物聯網已不再只是口號,而是逐漸在我們身邊出現,我們或許沒有特別留意,但物聯網正在逐步改變我們的生活。物聯網所需的用戶端裝置,是我國產業強項,雖然低階產品面對新興國家競爭,但整體來說,技術密集與輕薄短小之資通訊產品,我國產業還是具有競爭優勢,但也不能忽視新興國家正逐步追趕中,我國產業必須調整研發資源比重,逐步增加後端聯網服務系統之技術與應用發展。

物聯網創新應用整合服務,被視為是推動ICT產業下一波成長的關鍵核心。智慧聯網(IoT)提供使用者在多樣化的智慧終端上採用即時化的智慧服務(Everything is connected),據市場報告分析,2017年台灣IoT市場規模將增長到2.9億美金,全球IoT產值預計2016年突破6千億美元,2020年全球將有超過300億台連網裝置,穿戴式裝置蓬勃發展,將以零售、醫療、建築等垂直市場應用先行,預計先與智慧行動裝置以共生型態出現。因此,運用多元化的終端感測裝置,結合環境感測、人身感測技術,透過RFID、NFC、ZigBee等短距無線及有線網路蒐集資訊,建立無所不在的互聯環境,從「感知、網路、應用」三大層面推動智慧化、自動化的生活環境設計,將帶動智慧家庭、智慧低碳、智慧商務、智慧電網、智慧交通等各種創新應用整合服務,是ICT產業下一波成長的關鍵核心。

物聯網加上大數據,

建立產業的數位落差

物聯網看來創造許多商機,但從我國產業角度也不是沒有隱憂,物聯網核心價值在後端連網服務系統,此系統,不只是提供用戶端裝置加值應用與更多功能,也因持續收集資訊累計龐大資料庫,透過大數據分析技術,能帶來更精準服務應用,或更智慧判斷決策。物聯網加上大數據,正逐步建立產業的數位落差,掌握後端服務資料庫,等於掌握用戶端需求與行為,也成為未來市場主導者。

然而,由於我國目前產業結構以各類型中小企業為主,在物聯網資訊匯集端存在許多異質網路整合問題,亟需發展異質聯網資訊匯集器共通化通訊架構,設計感測網路通訊技術與感測元件通訊橋接介面。透過共通化感測資料收集平台,以標準通訊協議及資料交換格式,利用聯網資訊匯集器(IoT Aggregator),整合不同的網路通訊技術,匯集各種感測器資料傳送至後端服務平台;在服務平台端缺乏快速建立創新應用的營運平台,迫切需要發展資訊分析、服務註冊、智慧化服務檢索、服務計費與金流等技術。

我國產業以中小企業居多,即使是大企業,代工與硬體製造是主要業務來源,與國際廠商相較,後端服務系統不是我國強項,要建立及維運,有國際競爭力之物聯網後端服務系統,需要投入非常多資源,長時間持續進行研發與創新,不管是作業平台,還是人才資源,都有待協助。

我國在物聯網應用具有創新能力者,幾乎都是新創公司,雖有點子與構想,但要實踐不易,不是資金有限,難以長期支撐,或是人數較少,涵蓋的專業領域不夠,無法完整實現原有構想。資策會針對此問題,提出物聯網應用之異質網路服務平台,此平台要克服兩個挑戰,一是如何協助有創意有理念的創業者,能在有限時間內建構完整物聯網服務,並能持續維運。二是如何協助物聯網設備製造商,能與前述物聯網服務結合,開拓自主品牌市場,提高產品主導權與物聯網資料庫掌握。

二十多年來我國資訊產業發展,從OEM到ODM,再提昇到目前的提供全球供應鏈運籌管理服務。然而在整體產業的價值鏈中,「製造裝配」的獲利空間已大幅被壓縮,產業要永續經營,就必須往附加價值高的創新性產品與完整系統解決方案這兩端發展。面對新的技術趨勢,諸如智慧聯網、巨量資料(Big Data)分析與應用、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等新的經濟模式、新的應用主流也將隨之而生,如何提供大規模、具共通性的能源資訊服務平台,發展新興智慧聯網服務的重要基礎建設,也必將成為我國資訊產業發展的重要課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