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政達

畢馬龍是希臘神話裡的巧手工匠,愛上自己做的女雕像,迷戀到感動愛神阿芙洛蒂,手指一指,將雕像變為真人。

現實世界裡,「畢馬龍效應」也是最廣泛應用的心理學。從教育、商管到自我訓練,都見得到畢馬龍的化名。社會學家莫頓提出的「自我實現的預言」其實也可如此解釋:「你希望事情怎樣發生,就照那樣來演變。」教育學者也肯定,鼓勵孩子的表現,孩子就會表現得越好。

「秘密」、「預約未來」那一套心理策略,講的也是畢馬龍效應,把自己對未來的想法,埋藏為一種「秘密」,日後,那個秘密就會實現。當然啦,這類理論保證吃香,誰不希望自己迷戀的雕像變成真人呢?

報導竹北有位崇尚正向心理學的校長,在臉書上發起讚美的行動,要湊到一百個讚美的理由,那麼,建議我們也可試著做「尋找一百個畢馬龍」的練習,除了自己是畢馬龍,讓別人也成為你筆下的畢馬龍。也就是說,在這個練習裡,你將有機會扮演阿芙洛蒂。

譬如,一個正在學日文的人,必定很喜歡聽你跟她說:「如果妳繼續念這篇日文,最後妳一定可以把它記起來。」如果沒有記起來,或者達成她設想的目標,那她一定是還在「過程」裡,還沒有真的變成畢馬龍。

不過,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成為畢馬龍,如果「心想事成」成為常規,就不再具有神奇的吸引力。更關鍵處還在於,畢馬龍的巧手工藝,可以雕出一尊栩栩如生的雕像,有了這樣的技藝,往後的神話才變為可能。

但許多大眾心理學讀物借用「畢馬龍效應」,往往過於強調「心想事成」,而忽略了前頭的「技藝」過程。不知道畢馬龍雕出那尊雕像前,下過多少苦工,已經花費掉多少黏土和石膏,最後才獲得阿芙洛蒂的垂憐。人人都想成為畢馬龍,神話裡的畢馬龍卻只有那麼一人。如果我能實現一個願望,我寧可要阿芙洛蒂的那根手指頭。

然而,「自我實現的預言」效應顯然是存在的,如果朝向正向積極的方向鼓勵自己和別人,相信每個人心裡的力量,自己和別人真的都會朝那個方向改變。

在另一本更為通俗暢銷的小說裡,是這樣說的:「當一個人想要達成某事時,全世界都會幫他完成夢想。」

等等,小說畢竟來自虛構,我們還是要先知道:「你,真的真的那麼的想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咖啡王子蔡大哥 的頭像
    咖啡王子蔡大哥

    【東森消費聯盟元年】➡️東森ecKare➡️播播商城 boboMall直播電商分潤平台招募創始會員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