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維艱,最難過是錢關!裝潢要成本、員工發薪水、租店也要錢,卻有許多創業者不懂訂價原則,賺得很辛酸:太高,擔心曲高和寡;太低,恐怕不敷成本,如何訂出老闆顧客都埋單的價格,成了大學問。
開店老手與創業顧問建議:回歸表算,訂出理性價格;服務增值,增加感性分數,多加1道附餐、營造店景氛圍、賦予動人故事,並且對比商圈屬性、同業價格,自能開出誘客的漂亮好價錢。
訂價,是門藝術。訂得太高,客人不買帳,訂得太低,不敷成本;如何取得中道,開出老闆、顧客都滿意的價格,是開店的第1門功課。
參考同業 抓中間值
「我的店比較小,開店前先去參考附近同性質、規模的餐廳訂價,發現這裡的客群花得起、消費力高,才敢進來。」在台中科博館商圈開店的Pasta Inn老闆廖偉貫說。
他最初在一中街開店,以夜店風裝潢、平價義大利麵獲得學生青睞,去年9月再開分店,事前調查同業平均客單價、來客率、輪轉率與座位數,從中抓出中間值,再決定裝潢要做到什麼程度。
「這商圈客單價最高約在190元,我的裝潢沒他好,那就訂在170~180元左右。」雖然訂價比一中店高出10元,但他以好食材來說服年齡層較高的消費群。「我把食材成本訂在30~40%,扣除房租、人事成本,利潤還有25%,就知道這家店會賺錢。」他以「3~4天營業額能打平店租」為基準,判斷「就算虧錢,也不會虧太久,」投入80萬元的開店成本在第4個月打平,今年開始獲利。
粉鳥林漁食肆老闆林柏雄則是在找店面時,同步評估菜單價位。工程師出身的他,開過草莓餐廳、啤酒屋、小吃店,善於精算成本支出,「房租約佔營業額的1成,也就是說,房租×10=營業額標準。」
找店面時 同步評估
小店落腳台北市敦化北路小巷中,他即估算座位數與輪轉率,以此推估客單價。「假設客單價是700~800元,1個人可以吃到4道菜,那價位要如何分配?」每道菜120~150元達不到目標,賣800~1000元也不合理,「訂在哪裡,就看你開在哪個商圈。」
林柏雄認為,餐點訂價與店點位置緊密連結,「租金與人潮一定成正比,找點就要開始算。」不過他原本估算1天會有2~3輪的翻桌率,將單價訂得較低,沒想到小店在網路上暴紅,吸來的多是嘗鮮客,反而擠掉高消費族群。
「我們座位數少,位置被佔掉,點高價的客人就進不來。」開店2~3個月後,逐步拉掉低價菜色,「沒把客單價訂出來,就只能求客人爆量,但相對人事成本會提高。」
感性層面 提高價格
理性來看,訂價要回歸表算,不過感性層面,卻能為餐點加分、提高價格。
熟悉後台管理的台灣連鎖加盟創業知識協會理事長林鈺棠,曾在真鍋珈琲、養老乃瀧、小義大利餐廳等連鎖系統工作,他分析營收在100萬元以下、現場手作餐點的餐廳,成本率不能超過35%,換言之,「1道菜的成本÷35=理性訂價,但若能加入食材來源、故事,感性訂價就能提升。」
好比用好一點的餐具、給客人一個故事,「對比附近走路10分鐘可到的地方,有沒有類似的產品?假如有,我們位置比較偏,就多加一點份量、多給1道附餐,價格就能拉起來。」他以觀光股王「王品」為例,「用不同盤子裝出來,價值感就會出來,這就是包裝。」建議店家先用理性價格訂出下標,再用感性來加分,「回頭表算損益,看主顧雙方是否滿意。」
當然,訂價須與同業相比較,競爭愈激烈,理性層面愈高,「消費者心中都有一把尺,訂太低、物超所值一定掛;硬拉太高,人家一吃就知道,同樣會垮。」
訂價3原則
˙精算成本:一定要搞懂損益表和支出佔比,尤其要把自己人的薪資算進去,賺取合理利潤,才能生存。
˙考量店租:租金與人潮成正比,訂價時需考量商圈特性,如學生商圈最好不要開高單價、消費時間長的店。
˙觀察同業:競爭愈激烈的商圈,理性訂價的比例愈高,除非有獨特賣點,否則不宜背離同業價格帶,以免曲高和寡。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