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鄉土劇是種很神妙的玩意,製作成本低、劇情爆爛也就算了,鄉土劇還時常傳遞錯誤且刻板的歷史意象:農民頭上一定會戴斗笠;小老百姓穿的汗衫,領口一定有兩顆鈕釦,胸前則有能放包香菸的口袋;如果劇情背景是清代,男人似乎都不用理會朝廷頒布的「剃髮令」,頭殼上不但留著烏黑亮麗的秀髮,還有帥氣的美人尖!而眾多荒謬的歷史意象中,幾乎從沒被質疑的則是我們對於傳統農舍的想像!多數人似乎都以為,早期農民住的都是三合院。其實用紅磚瓦砌成的三合院,直到1960、70年代才普遍出現在台灣農村。在此之前,鄉間最主流的農舍反而是「土角厝」。
我們所居住的屋舍品質,基本上跟生活水準、經濟發展程度息息相關。在連填飽肚子都有困難的年代,農民若想蓋間能遮風避雨的屋舍,最經濟的方式就是就地取材。所謂的土角就是泥磚,農民將有黏性的泥土,加水變成泥漿,並摻入稻草,再放入版模內,曬乾後就變成泥磚,這就是搭建土角厝的主要建材。不過,這還算是高級的土角厝。另一種簡易型的土角厝,基本上是用竹子、木頭構築牆面,然後直接用泥漿敷在牆面外部,曬乾後就能直接入住了。
1960年代晚期糧食局開始補助農民整修房舍,紅磚瓦屋才逐漸成為主流。劉志偉提供鄉紳才能蓋三合院
老一輩常說,土角厝的優點是冬暖夏涼。但泥磚最怕的卻是雨水,久經風吹雨淋就會剝落。麻煩的是,台灣不但時常出現豪大雨,夏季更有颱風侵擾。所以嚴格說來,土角厝並不算是好屋舍。相較之下,紅磚瓦砌成的三合院,反而更加堅固耐用。不過,早期真的只有經濟狀況很不錯的農家(通常是鄉紳),才有能力蓋三合院,一般老百姓都是住土角厝。
台灣農村會大量湧現紅磚瓦屋,也是1960年代晚期以後的事了。當時經濟慢慢起飛,農家重新修建屋舍時,才紛紛將土角厝改建為紅磚瓦三合院。此外,當時台灣省糧食局也於1967至1970年間,提供貸款給農民,供其改建、整修屋舍,紅磚瓦屋才慢慢成為主流,土角厝才漸漸消失。而到1980年代時,紅磚瓦三合院才慢慢被鋼筋水泥的透天厝所取代。
屋舍的樣態反映了時代變遷,但台灣的鄉土劇卻永遠搞不清楚這點。無論任何時代背景,農民都住在紅磚瓦砌成的三合院。大家罵台灣的電視節目爛,還真有幾分道理。
《鳥事如煙 劉志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