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不住台灣人事成本高漲,紡織股王儒鴻確定關掉在台灣的最後一個成衣代工廠,全數產能轉移到海外。這凸顯,台灣投資環境已不適合成衣產業,目前專接大型品牌客戶訂單的國內成衣廠,早已是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經營模式。

儒鴻昨天下午發布重大訊息指出,經評估各工廠產能效率及營運成本,並配合整體營運及生產需求規劃,將結束儒鴻在台灣的中央成衣廠營運,宣告儒鴻成衣生產基地將全數轉往海外。

儒鴻成立於一九七七年,從四個人的布料買賣、代工小公司起家,旗下主要產品為織布染整及成衣,在全球成衣生產基地包括中國大陸、柬埔寨、越南及非洲賴索托。儒鴻近年因開發機能服飾有成,去年六月中首度晉升台股五百元俱樂部,成為第一支股價與高科技業並駕齊驅的紡織股。

儒鴻表示,相較於越南兩百五十美元薪資,台灣的薪資成本是越南的好幾倍,考量中央廠已連續三年虧損,經評估各工廠產能效率及營運成本,決定關廠。

儒鴻指出,中央廠一百多位員工,除了屆齡退休者辦理退休,其他將轉往總公司打板或樣衣部門。經初步評估,結束中央成衣廠營運對公司產能、財務及業務並無重大影響。

早在二○○五年就前往越南設廠的儒鴻,看好TPP免關稅效應,近年加碼越南不手軟。除原有的仁澤廠與新設的隆安廠,儒鴻近兩年更擴建展鵬、美春廠房,預估可將成衣總產能由過去平均每個月六百廿萬件,提升至每月近八百萬件。

紡織業界分析,留在台灣的紡織廠已不具產能規模,大多數工廠人數僅在百人以下,這類工廠接單類型多半是團體制服等小量訂單,不是國際服飾品牌訂單。

業界指出,台灣不會沒有成衣廠,因為內銷市場仍有客製化需求,許多民間團體或是企業,都會舉辦造勢活動、員工活動、公益活動等,自然有訂單。

不過,這類訂單一次可能只有幾百件,頂多1,000件,反觀國際品牌客戶沃爾瑪、Costco、Nike、Adidas等,一次下單逾十萬件數量,並非小工廠、幾百個員工就可以承接。

業界說,儒鴻、聚陽等大型成衣代工廠,每一座工廠員工規模為1,000人起跳,是小廠十倍規模,才有能力接一次10萬件的訂單。

此外,想要接Nike、Under Armour、Adidas等大型服飾品牌的訂單,也絕非易事,上述客戶針對自己供應鏈訂定一套標準,從工廠消防、員工人權、環保標準等都要符合客戶的要求,這不是只有符合法規即可,還要通過客戶的檢視,才能算過關,因此也不是小工廠可以運作。

業界透露,企業經營以追求利潤極大化為基本宗旨,這邏輯也套用在服飾品牌客戶身上,透過大量採購取得一定折讓空間,往往會回過頭要求供應鏈接單金額調降。

這也是為何台灣紡織廠走向垂直整合,從布廠延伸到下游成衣,或是從下游成衣往上游布局,才能與其他大陸、韓國競爭對手價格競爭,小廠沒有資金支持也無產能規模,很難在全球競賽當中脫穎而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咖啡王子蔡大哥 的頭像
    咖啡王子蔡大哥

    【東森消費聯盟元年】➡️東森ecKare➡️播播商城 boboMall直播電商分潤平台招募創始會員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