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眼惺忪按掉鬧鐘,你起身刷牙。今天是星期四,你照慣例拿出紅色的襪子,套上右腳發現襪子破了一個洞,大拇趾露了出來。「蛤,襪子怎麼破了?」你很快想到兩個可能的答案:
一,穿久了:這雙襪子也穿一年了,大概日積月累磨破的吧!
二,小妖精:大概是有個討厭紅色的小妖精住在衣櫃裡,一年來每到晚上,他就偷偷磨我的紅襪子,希望趕快讓它破掉。
這時候,如果你選擇「小妖精」而不是「穿久了」,那破襪子應該不是你身上最大的問題。除非出現其他值得注意的線索(例如衣櫃裡莫名出現的小帽子、小鞋子和小圍巾),否則在這種情況下,凡是理智的人,應該都會很自然地認為就是襪子穿久磨破了,沒什麼大不了的。
但是,為什麼我們該這樣想?
14世紀的邏輯學家奧坎(William of Ockham)有個答案或許值得參考。奧坎認為最簡單的理論就是最好的理論:除非必要,否則我們不該接受額外的前提、假設多餘的東西存在。這個想法被後來的哲學家稱為「奧坎剃刀」(Ockham’s razor),在研討會後,故作戲謔的哲學家可能會說出類似這樣的話:「你的想法很有趣,但應該剃掉一個assumption(假設)……」
「奧坎剃刀」值得相信嗎?許多學者認為它有實用價值:在適當地將假說簡單化之後,假說會變得更容易驗證或否證,並且也更好運用。然而身為台灣人,或許你會注意到,「奧坎剃刀」的立場好像跟一句俗語相反:「寧可信其有」。
避免損失 寧信其有
「人家不是說拿手指月亮會被割耳朵嗎?寧可信其有!你不要鐵齒啦,不然到時候哭也來不及!」
我們很容易可以想像這類說法:即便沒有任何證據支持某些情況真的成立,但為了避免損失,我們最好還是假設它成立。如果「寧可信其有」有道理,表示「奧坎剃刀」並不是在所有情況下都適用:或許它可以剃掉討厭紅色的小妖精,但是剃不掉討厭被手指指的月娘。
「寧可信其有」常跟一組看起來滿有道理的考量一起出現,例如:雖然我們無從判斷月娘是否存在,然而,即便月娘不存在,那「忍住不指月亮」也不會造成多大損失;反過來說,如果月娘存在,而你拿手指指了,可能就得面對慘痛後果,所以囉,「寧可信其有」:不要指月亮。
不過真的是這樣嗎?仔細檢查上面這段說法,你會發現它考慮的只是「為了不被指,不惜割人耳朵」的月娘的存在。但如果我們有理由考慮這種仙魔的存在,似乎沒理由不考慮其他仙魔的存在,例如「住在月亮上,會給予拿手指指他的人幸福」的月亮公公,或者「住在月亮上,但對於被手指指毫不在意」的月亮哥哥……原則上,你可以想到無數種可能存在月亮上、對於指頭反應各自不同的仙魔。
把這些仙魔存在與否的排列組合都考慮進去之後,拿手指指月亮到底會怎樣呢?若你覺得算不完、太麻煩,或許還是用奧坎剃刀把他們通通剃掉,比較乾脆。
朱家安《概念專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