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調查,近8成民眾認為,老人走路變慢是正常的,但醫師指出,因為存有如此迷思,反而忽略老人平衡感不好、退化性關節炎、視力差等真正原因。事實上,銀髮族走路速度是活動力指標,走得越慢,死亡風險可能越高。
《康健雜誌》針對1075位、年滿20歲民眾進行「照顧銀髮族迷思大調查」,結果發現民眾常見迷思包括:「上了年紀,走路越來越慢是正常的?」「跟老人講話要拉高聲音才聽得到?」「老人家要常吃糊糊爛爛的食物比較好消化嗎?」結果答案全是「錯」。
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醫師陳亮恭表示,健康老人每秒走0.8公尺,若速度變慢,可能有糖尿病、高血壓、退化性關節炎等疾病,導致活動力下降,應該尋求醫師診治,找出病因。
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詹鼎正也說,國外研究顯示,老人走路慢可能是因營養不夠、運動不足,造成的肌少症或衰弱症,拖久了可能造成肌肉萎縮、沒力氣,臨床死亡率特別高。
57%的受訪民眾認為,跟老人家講話要拉高聲調,但詹鼎正說,拉高聲調反而會造成反效果,因為老人失聰就是高頻聽不見,聲調拉高,音頻就變高。照顧老人聲音可以大聲,但應用「低沉」、「慢速度」的方式說話,讓長輩看得到嘴型,才聽得清楚。
也有一半民眾認為,老人要吃糊糊爛爛的食物,比較好消化,卻缺乏色、香、味,而讓食慾減低,反而造成老人營養不良。詹鼎正建議,不好咀嚼的肉類,可以準備蒸蛋、絞肉等變化,但若牙齒掉了,應做假牙,維持正常的咀嚼功能。
此外,許多老人愛吃葡萄糖胺「保骨」或補充銀杏「預防失智」,根據國外研究,葡萄糖胺不能治療或預防骨質疏鬆,只能幫助修補退化性關節軟骨,有吃跟沒吃的差異有限,至於銀杏萃取物只對已失智患者具療效,無法預防失智。
隨著年紀漸長,老人睡眠時間也會發生「相位移前」現象、早睡自然會早起,並不代表「失眠」或「睡不好」。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