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憂鬱症吃抗憂鬱劑這件事,國外近來有一些新的觀點。於2010年1月6日出刊的美國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研究結果指出,抗憂鬱劑只有對於病情最嚴重的患者效果顯著,也就是說,對較輕的憂鬱症而言,抗憂鬱劑只有安慰劑的效果,對此,我有另行為文討論過相關議題。然而,再來要探討的是,針對輕型的憂鬱症要怎麼辦?
 


有許多研究指出適當的運動、均衡的飲食與規律的生活習慣對身心健康都有益處,不管是輕度的或重度的憂鬱症,治療上都不該忽略這些重點。馬先生(化名)的例子,可以作為輕型憂鬱症的參考。
 


馬先生六十幾歲了,仍然在從商。因為生意的起起伏伏,他到現在還無法好好享受退休生活。經濟上以及生活上的壓力,讓他的心情也隨之起起伏伏,那天,帶著滿臉愁容地來帶我的門診。
 


「工作壓力太大了,我一身老骨頭到現在都還沒有辦法交棒…」馬先生對我大嘆一口氣。看著他臉上的Ω記號(omega sign,在情緒低落時於前額與眉頭間皺縮所形成的臉部表情),大概知道他目前不太開心,於是我問:「馬先生,怎麼了,說來聽聽。」
 


「你想聽嗎?」

 

「既然來了,就說說看,看我幫不幫的上忙。」我是醫師,當然不太懂生意上的事情,但倒是可以聽他談談他的生活。現在不都在強調「全人的醫療」嗎?一個來看病的人,不只有病症而已,應該還有其它的層面,那一部份的需要,如果病人願意談,醫師應該以其適合的方式去照顧他這種需要───一種被了解與重視的需要。
 


在他娓娓道出生活壓力的同時,我也順著他陳述的脈絡去確認相關的病情,一方面必須初步排除其他生理疾病或藥物毒物的影響並評估憂鬱的嚴重度,一方面也得找出他目前最需要幫忙的部份。
 


「我也知道您沒有辦法解決我生意上的事情,但是可不可以讓我好睡一點?」當我聽他說完,問他希望我做些什麼時,他很明確說出對治療的期待。

 

馬先生並不屬於重度憂鬱,也沒有其他明顯的生理病徵,像這種以長期環境適應障礙為主的憂鬱狀態,以抗憂鬱藥物治療的效果可能會很有限。所以我把重點放在如何維持好的睡眠習慣,並提醒如何依照他的工作型態,去安排適當的運動、均衡的飲食與規律的生活習慣。
 


藥物要不要給?我開了,但是不是開專門治療憂鬱的藥物,而是運用一些低成癮性的抗焦慮藥物,並教導正確的睡眠衛生習慣。此時,這些藥物只是暫時扮演協助馬先生調整時差,恢復作息的角色而已。一旦睡眠與生活作息的狀況改善,他的負擔會少一些,憂鬱也可以少一些。
 


經過三次的治療,馬先生臉上已經沒有Ω,他告訴我:「鐘醫師,下次我應該可以不用來了。而且藥物我已經照你的建議慢慢調整下來,感覺也很OK。」

 

我跟他確認了他的改變是什麼,他如何確保自己的好習慣,並囑咐後續需要注意的事項,也對他給予一些肯定與祝福。

 

精神科的藥物,需要妥善的運用,並搭配其他非藥物的治療建議。沒有抗憂鬱藥物,其實也可以讓輕型憂鬱症逐漸痊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咖啡王子蔡大哥 的頭像
    咖啡王子蔡大哥

    【東森消費聯盟元年】➡️東森ecKare➡️播播商城 boboMall直播電商分潤平台招募創始會員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