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理性的態度面對事情,是普世的社會價值觀,但人真的是理性的嗎?

以消費行為和職場文化來看,人都很容易受到「從眾心理」的影響,而做出不理性的行為。

元智大學國際企業系助理教授劉恆逸,以《誰說人是理性的》一書為例指出,除非有東西可以比較,否則大多數的人,都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因為人看待事物,都是根據與其他事物的相對關係來評判。因此選擇太多反而不是福氣,這樣通常會選不到真正想要的東西,同時也浪費了時間。

製造缺貨的假象

在供需市場上,一直有一項迷思,那就是「要讓人們渴求一樣東西,唯一要做的,就是讓這樣東西難以取得」。因此製造供不應求的缺貨假象或真相,都讓消費者深怕買不到,而更加狂熱。

例如蘋果電腦的產品,不是論是iPhone、iPad,上市之初一機難求,但後來大家都用iPhone手機,就算平板電腦現在各家都有,消費者還是願意排隊買iPad。

此外,「虛擬所有權」也讓消費行為不理性。劉恆逸指出,當人們對某件事情,即使仍未取得,但只要下了愈多功夫,感受到的所有權感就愈強。例如競標一項東西,在下標時,商品並未獲得,但消費者對它已經有了虛擬所有權感,因此當競標對手出現,人們就會不理性地跟著搶標,就怕「萬一機會不等人」。

情感連結難忘懷

當人們對產品,在情感上有所連結,將自我意識投射到商品中,同樣會令消費者愛不釋手,例如IKEA的組合家具。劉恆逸表示,組裝或完成商品的最後一道手續,會讓消費者產生自己的記憶,或想起這是和另一半一起完成的回憶,這是一種體驗消費,也最讓人難以忘懷。

劉恆逸也認為,做到讓消費者感覺「幸福地忘了價錢」,或「忘了比較價格」,任何商品都會成功。以迪士尼樂園為例,儘管每個人都厭惡冗長的排隊,但迪士尼樂園的氛圍,讓人脫離現實,每個人的心情和動作都變得卡通化,排隊根本算不了什麼!但出了大門回歸現實,大多數人都會覺得自己是不是瘋了?

次外,「免費」也是個弔詭的消費花招,因為免費通常會讓人花更多。劉恆逸指出,受到免費的誘惑時,人們容易放棄一樁理想的交易,轉而選擇不完全想要的東西,做出不明智的決定。

因為免費具有情緒的感染力,當免費物品出現在人們面前,人們會忘記它的缺點,而讓它的評價大大超出它真正的價值。因為人們會擔心如果選的不是免費,就會因此蒙受損失。

善用免費的誘惑

例如,網購的滿額免運費,百貨公司的滿額免費停車,甚或是看到標榜零熱量的食物,人們通常會不知不覺地掏出比預算更多的金錢,只因為貪圖「免費」二字。劉恆逸表示,就連「小三」都是同樣的道理,但不要忘了,免費的東西反而可能最昂貴。

免費的道理,也可以運用在職場。因為人們為了理想,或是為了值得跟隨的人,會比為了金錢更加努力工作,這是因為人們樂於自發性的行事,反而不喜歡拿錢辦事的感覺,這是一種「社會規範」。

劉恆逸表示,很多老闆喜歡和員工搏感情,表現出大家都是好哥兒們,或是親如一家人,因此員工也會認同「我為公司、公司為我」。但老闆只要一、兩次表現出「大家公事公辦」明算帳的態度,員工就會感到「我為公司、公司不為我」。以後就會循「市場規範」,也開始跟公司劃分清楚,這時候就算過去都是自己人,也會真的「回不去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