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劉順杰

常看到某些新開幕餐飲店,宣稱嚴選食材、料理鮮美,但營運初期門庭若市,卻不到數月就熄燈收場。原來業者在營運初期,總是小心翼翼且用心多多,果然吸引消費者光顧,等到「行銷」目的達到,就開始從「嚴選食材」挖空心思,一旦把戲被拆穿,還諸多理由認為運氣不好。

究其原因:上當的人未必會發現上當,即使不再上當,還是會有其他的呆客繼續上當,結論是:反正大家都這樣做,又不是我的錯。

100年前,中國商戰之神胡雪巖在胡慶餘堂上的匾額,親手大書「戒欺」兩個大字。內容:「凡百貿易,均著不得欺字,藥業關係性命,尤為萬不可欺…,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惟願諸君…採辦務真,修制務精」,強調真材實料、不以假亂真,還警示相關人員,就算不為別人,也應為自己積陰德。

不約而同,和胡慶餘堂同享盛名的同仁堂,經營者樂鳳鳴提出「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省物力」。訓示所屬:即使在無人監管的情形下,也不可違背良心和見利忘義,所做的一切,上天都會知道;誠所謂「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

當食安風暴箭頭都指向特定對象,助紂者紛紛轉身躲入受害者行列,還提出巨額的求償(包含原料成本、製造成本、銷售成本、市場利潤、商譽損失),似乎忘記了對真正的受害者(下游需求者和消費者),也要負起被信任者應該要負的責任,更遑論所提的數字,是否經得起追稅的考驗。

明朝理學家王陽明,有一天帶著學生走在街上,遇到兩個人在罵街,甲對乙說:「你欺心」,乙對甲說:「你才欺心」,甲又對乙說:「你沒天理」,乙又回口:「你才沒天理」。

王陽明聽了,告訴學生們:「他們在講道理呢!」學生不解的回答:「老師,他們是在吵架,不是在講道理」。王陽明說:「他們一個在講天理,一個在講心,不是講道理是講什麼呢﹖」接著對臉上打著問號的學生解說:「用天理良心來要求自己就是道,要求別人就是吵架」。

其實,商貿行為將本求利,原本天經地義,如能用天理良心來做好自我要求,從採購、製作加工到銷售服務各階段,抱著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心,把自己當作使用者(消費者),大概就能問心無愧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