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都想變臉。因為如果改變成功,將可以讓你化危機為轉機,可以後發先至,可以讓客戶眼睛一亮,更可以找到市場上的新藍海、新機會,讓利潤源源不絕。

川劇中的變臉,讓人非常著迷。幾十層的臉譜,就在眾人眼前不知不覺被扯下。

柯達的教訓最困難的,突破不了慣性。

變臉有很多種形式,企業在商場上的賽局就如同川劇變臉。你改變得愈快、愈純熟,代表應變力愈強,能夠存活下來的機率也就愈高,適者生存!但企業在改變的過程中,最困難的是什麼?最聰明的又是什麼?

在數位相機還沒發明之前,來自美國的伊士曼柯達公司(Eastman Kodak Company),是攝影產業的王者,只要年齡在30歲以上的人,應該都使過他們的軟膠底片。

「當年」的柯達,引領產業技術之先,產品優良,又有創新的行銷團隊,光是底片與藥水的獲利,就穩坐江山。

但是當日本新力在1981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台數位相機之後,影像開始能用數位形式儲存,根本不需要底片。這項發明立刻讓柯達倍感威脅,研擬出許多應變策略。

一方面,他們更加捍衛原有的鹵化銀成像技術與市場,另一方面,也加緊腳步跟進數位影像的領域。但在1981年到2000年這段期間,儘管柯達在數位影像的技術上跟上步伐,公司也不斷組織變革與策略轉變,他們最後卻依然沒有成功。

明明已經做出轉變的決策,也實際地往新領域投入發展,為什麼柯達還是敗下陣來?

因為,他們無法突破轉變中最困難的關鍵--「慣性」。

柯達無法改變原來組織架構的慣性。他們是一家以軟膠底片稱霸市場的企業,因此,過去的成功成為他們變臉的絆腳石, 他們數十年所有事業的結構,無論是研發單位、行銷宣傳、門市通路,所有的架構,全都是為了底片市場而設計,數位影像與網際網路對其而言,來的既快又猛,組織結構要鋪天蓋地大轉彎,何其艱辛。

迪士尼的故事最聰明的,善用優勢競爭。

另一個例子,是華德迪士尼公司(The Walt Disney Company)。迪士尼毫不緬懷過去,將昔日的光輝當做改變的基礎,順著慣性的方向施力,藉機轉彎。

集團總營收在全球媒體中排名第二(僅次於時代華納)的迪士尼,過去業務最大的一塊,就是放在以動畫為主力的電視及電影事業。

2000年初,迪士尼被蘋果公司創辦人喬布斯(Steve Jobs)所領軍的皮克斯動畫公司(Pixar Animation Studios)打得潰不成軍。皮克斯新鮮的《玩具總動員》十分吸引看慣了米老鼠的小朋友,嚴重侵蝕迪士尼的動畫王國。

另一方面,迪士尼的遊樂園事業也因為在歐洲市場誤判當地的文化口味,過高的價格與和原本形象相去甚遠的商品,讓樂園的收入也不斷下滑,這對動畫事業岌岌可危的迪士尼來說,無異雪上加霜。

迪士尼的執行長麥可.艾斯納(Michael Eisner)當時每天想的,就是如何扭轉局面,反敗為勝?

經過無數次會議與討論之後,艾斯納認為,迪士尼擁有「能帶給全球歡樂的形象」,這個形象豎立了幾十年,早就為品牌建立了一到天然屏障。而這項優勢並不一定要靠動畫才能傳達,於是他決定好好運用品牌,重新強化樂園與授權商品兩大事業。

從1994年開始,迪士尼樂園的淡季門票價格平均從38美元降到了30美元。在紀念品區,昂貴珠寶被下架,換上了一件件10美元的T恤和5美元的蠟筆盒。他們更跑遍全球尋找更多的授權機會,大家現在所看到的,無論是北海道的米老鼠巧克力,還是香港的跳舞公仔(LittleTaps),都是在1994年以後才有機會出現的商品。

2006年,迪士尼索性買下皮克斯,並邀請賈伯斯當董事,讓這位昔日的對手搖身一變,對迪士尼的數位發展策略產生許多正面影響。

延伸原本的品牌優勢,堆高授權商品的商業價值,迪士尼很聰明地順著優勢藉力使力,並且讓原本的威脅(皮克斯)為優勢(品牌)加分,讓年邁的企業在改變的路徑上,步伐顯得輕巧又靈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咖啡王子蔡大哥 的頭像
    咖啡王子蔡大哥

    【東森消費聯盟元年】➡️東森ecKare➡️播播商城 boboMall直播電商分潤平台招募創始會員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