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那年春天,愛做股票的經濟學教授帶著全班去證券交易所參觀,他認為,經濟系的學生不懂股票,會被人笑掉大牙的。」就從那一天開始,李永年與股票結下不解之緣。他幽默的說,當踏入交易所的第一步,心裏就明白,這就是他的終生職業。
從1985年至2000年這15年是台灣證券業的黃金時期;一般人的印象是,營業員每天吃香喝辣,超級營業員日進斗金,年終獎金用麻袋裝,這種印象,並不離譜。
不過,一般人所不知道的是,在1985年以前,股票交易的人工撮合年代,全台灣每天股票交易金額只有一兩億新台幣,只領工讀生等級底薪的營業員沒有不兼差的。而那個時代的兼差有兩種,一種是開計程車;另一種比較特殊,不是大家想的那種特殊行業,而是「跟單」、「搶單」。
所謂「跟單」,就是跟著市場主力下單,只要不是太過分,主力對營業員的跟單通常都是睜一眼閉一眼;至於「搶單」就比較不道德了,就是有些營業員發現客戶下的單是賺錢的,就把帳號改成自己的,然後騙客戶,說那張單沒有成交,或是讓客戶成交到比較爛的價錢。
1990年時,浸淫證券市場多年的李永年,以他的嗅覺,有感於股災即將爆發,營業員恐將面臨一段艱困歲月,因此請調到可以支領固定薪水的投研部門,身分從營業員,變成聽起來高人一等的分析師,一直到1993年重回營業櫃檯為止。
但也因為有這3年分析師的資歷,加上認識一些市場主力,以及幫助多數上市公司「理財」的經驗,1997年有位開設投顧公司的朋友,缺分析師缺到慌,找上李永年去幫忙。當時他正缺錢,兩人一拍即合,就這樣上了電視,成了投資人口中的「老師」。
時間來到1998年,李永年有鑑於營業員日子實在艱苦,更不想沒有尊嚴的像個雜貨店員似的,什麼金融商品都賣,就此告別證券營業員,而投入投顧業。
2000年,當時全台灣的證券營業據點高達1千家,本來就已經僧多粥少,加上政黨輪替,以及網路泡沫化的衝擊,股市成交量大幅萎縮,證券業已經感到濃濃秋意。
之後,雖然也有過幾年好光景,但是所謂的超級營業員標準已經大幅降低,新進人員的存活率也愈來愈低,證券公司也開始要求營業員去考各種證照,像是期貨營業員、理財專員、保險業務員、產險業務員、外匯交易員……,其目的就是要求營業員能兼差販賣各種商品,提高產值。
李永年認為,分析師的工作沒有營業員那麼緊張,但是責任卻更重,而且營業員不用負擔客戶賺賠的責任,分析師卻得承受會員輸贏的壓力。
因此,進入投顧業後,每天做研究的時間拉得非常長,有多長?一周7天,1天至少12小時,而且,即使這麼用功,另外還有法人朋友、市場朋友的加持,還是會有做錯的時候。
「一旦有疏失,賺錢時,不會跟你道謝的會員,就像雨後春筍一樣冒出頭來『問候』你,但我們能說什麼?賠錢是事實,就只好鞠躬道歉囉!」
李永年笑說,還有一種會員,今天買的股票,收盤價比買價跌了兩毛,立馬打電話來:「老師,股票套牢了怎麼辦?」那時心裏的OS是:「哇哩勒,要不要等小弟學會穿越神功,回去盤中幫你取消買單?」
當然,有苦就有樂。他說,每次選到飆股,讓會員賺到數倍,或是領先市場喊出下一個趨勢,被會員喊一聲「先知」、「股神」的時候,「那種輕飄飄的滿足感,真能讓你覺得,你是會飛的,一切都值得了。」
達人座右銘
沉潛充實 乘風而起
1995年,李永年受到朋友拖累,不但事業受到人生中最大打擊,還欠了一屁股債。在那些年裡,壓力大到出現躁鬱症的徵兆。幸好當時開始接觸佛法,心情逐漸穩定,同時也從研究了幾十年的紫微斗數中領悟到,「人在衰運當頭時,盡量少出頭,多多充實自己,等到運勢來時,當能再度乘風而起」。
達人小檔案
出生:1955年
學歷:中國文化大學經濟系
現職:華信證券投資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總分析師
經歷:1976年:台視8點檔連續劇編劇小組成員、製作助理;1979迄今:貿易界逃兵、演藝圈過客、證券業從業人員、股海浮沉40年,曾任職日盛證券體系、元大證券,1998年起正式進入投顧業。
興趣:分析股市暨全球資金流向,賺錢,研究佛學、玄學、外星人暨所有不懂的事情。
台灣散戶的平均技術分析功力,在全球股市中是數一數二高的,但是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主力和法人因而經常反技術分析操作,使得台股走勢,往往背離正常的技術模式。
此外,政治力量的干預也是台股特有的生態現象,加上近年來國際間投資機構的資金,已經匯聚成一股空前龐大的洪流,橫掃全球包括台灣股匯市在內的金融商品市場。
因此,想在台灣投顧業立足,除了必須具備高人一等的技術分析能力外,還需要熟稔法人、主力的思考邏輯和操作模式,更重要的是,懂得政治勢力的消長,以及掌握國際資金的流向。
由於需要吸收、整合、分析、消化的資訊太多,李永年現在每天至少花上12個小時以上,勤做功課,才能跟上股市快速變化的節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