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台大學生撤掉攀登南湖大山向社會募款50萬的企劃書,也表達歉意後,其實我最想知道的是,到底這25名學生有沒有真正學習到什麼?道歉是不是發自內心?如果真的因此上了一堂震撼的社會課,接受這樣徹底失敗的結果,對這25位學生而言,真不是件壞事。
在許多批評中有一種批評是針對企劃書寫得不夠好,口氣太傲慢自大,應該換個方式寫,例如不要只寫登山,應該更多社會服務、社會公益或利他行動,也許就不會挨轟。我非常不認同這樣的意見,因為這樣只是在教導學生懂得「包裝」一個實質內容並沒有改變的活動,同樣也只是花拳繡腿。問題就是出在從課程的發想設計、實質的內容,再到企劃書的陳述,給予外界一種不真誠和浮誇的印象。
藉由攀登大山做為一種大學戶外的教育課程是完全成立的,甚至非常值得鼓勵,就像一些私立小學或是體制外的小學都會列出流浪計劃,訓練孩子提早面對各種在異鄉生活上的考驗。
真誠和勇氣才重要
那麼真正的問題出在那裡?我認為是所謂的「領袖課程」,加上心存僥倖對外公開募款,再加上一份寫得非常糟糕的企劃書。登山可以是課程,但是扯上「領袖課程」就有些浮誇了,偏偏學生們就從「領袖」這樣的核心概念又去寫了募款企劃書,把原來已經嫌浮誇的概念放大,變成了好偉大的行動,什麼為台灣而爬,什麼將來這25人之中一定會出現改變社會、有影響力的菁英之類的。領袖魅力或是菁英份子只能來自別人的期許,自己誇獎自己,當然就成了笑話。我們這些聰明的孩子是怎麼變成如此浮誇、虛矯、空洞?怎麼學到的盡是花拳繡腿?這些言行早就偏離了做為一個真正領袖的特質。
15歲那年,初中國文老師朱永成送了我一本「傅孟真先生年譜」,那是已故台大校長傅斯年的詳細年表。朱老師在扉頁上寫著:「只要努力、堅定信心、把握理想,你可以做一個傅孟真先生這樣做領袖人物!望自勉之。」當年老師對於「領袖人物」的定義是如此崇高,使我可望而不可及。希望這25個台大學生經過校園裡的傳鐘時,稍稍放慢腳步,能聆聽到一個真正的領袖人物的真誠和勇氣。他不在高山頂上,他就在你們的身邊。
《青出於藍 小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