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弘全
許多人的夢想是開一家屬於自己的小店,但一談到開店,除了管銷、人事成本外,地點絕對是需要好好推敲的因素,因為地點決定了流量,流量則是影響營收的重要原因。但是,如果有一家商店,訂價合理,產品優秀,而且坐落在人潮絡繹不絕的地段,卻還是業績一路長黑,那又是為什麼呢?
年前一度紅火的臉書線上商店就是很好的例子。許多人看中臉書龐大流量的優勢,先後開發出Payvment、Bigcommerce Socialshop等開店專用的app,一時間也有數家大品牌跟進,只是時間過去,當初搶灘的商店,有的已宣布關閉,其中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門前人流多、業績卻不好,代表的就是「人流」沒有轉變成「客流」,也就是人雖然多,但卻沒有人願意進店裡,或是偶然進了也不願意掏錢買東西,東西賣不出去,店家也只能看著車水馬龍徒呼負負,換句話說,就是開錯地方了。
從操作面上,臉書商店之所以難以吸客的原因其實並不難懂,只要設身處地想一想就可以理解:一個用戶可能加了很多很多品牌粉絲頁,也在他自己的牆上瀏覽了許多發布的訊息,但是看歸看,真的點入的次數一定遠少於訊息的瀏覽量,因為自己既然「已經看過了」,何必再多花兩秒點進去呢?
就動機面來看,廣眾社群的使用者在平台上最主要的行為就是交流,不論是發表言論或關注別人,終歸都是意見和資訊的交換。在即時性愈強的社群平台上,使用者得把更多精力放在好友的動態,分配到其他行為的時間自然變少,開設店面非但無法得到用戶的注意,反而可能削弱意見渲染引發的口碑。
網路上有規模經濟,當然也有複合商圈;在現實中會有挑錯地點的店家,在網路上也必須要考慮目標族群的使用行為,臉書和商店就現階段而言,正是適性不好的例證。
然而,即便臉書商店的成果是失敗的,也不代表在社群上開拓商務是不可行的想法,諸如分眾性強、垂直構成、有著如同展售櫥窗一樣的設計的Pinterest、FAB等新興平台不僅有社群性,也充分具備了網路商店便於瀏覽、不易混淆的要素,未來商機值得期待。
另,透過臉書陳述品牌的理念並營造群眾口碑;分眾社群做為一線店面及產品相關的互動平台;官方網站則提供正式的資訊或服務。這種互相獨立,沒有遺漏(MECE, 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的經營概念,也可望成為未來經營社群商務的主要方針。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