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朋友、沒假日,也沒另一半」,卅出頭的林彥丞,是悠活城市國際創辦人,他苦笑以「三個沒有」替自己創業生涯做註解。四年多來,看著事業從無到有,心中雖滿是成就感,「卻也是一連串的give and take(取捨)」。
「時間管理、對未來想像的不確定和財務負擔」,成為不同世代創業家共同面對的挑戰,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科長李筱白說。
創業者不只要面對事業經營的挑戰,與另一半的情感經營也格外重要。
天橋科技專案經理Darren、綠夾克創辦人廖聰哲,兩人同樣投身科技創業領域,從事App開發,也都各自有兩個學齡前的孩子。
Darren為參與新創團隊,舉家從高雄北上定居,不被太太娘家諒解,太太雖曾猶疑,卻也成他最大後盾。
廖聰哲的太太蕭雅真說,老公原利用正職外時間,籌備新創事業,但她認為「浪費時間,要嘛就全心投入」,她更成為老公商業提案的忠實聽眾,「很愛講,講到我都會背了」。
承接家族工廠的保養品牌「女兒」,曾柏允和女友郭立梅也是「事業、愛情兩頭燒」,出差兼約會,約會沿路景點,也都和工作相關,但女友不以為意,甚至「兼職」幫忙包裝、出貨到凌晨。
據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講師Shikhar Ghosh研究,美國新創事業失敗率高達百分之七十五,相當於每四家僅一家存活;經濟部官員則粗估,台灣存活率僅約一、兩成。
李筱白說,年輕女性創業挑戰更艱鉅,「存活率更低」,社會刻板印象仍根深柢固,女性必須做出更多犧牲,「就連家人也冷眼以待」。語言學習應用程式創辦人葉慧瑜舉自己為例,同樣創業,「哥哥和我待遇就不同」,不論是金援或心理支持,都少一大截。
七月初的午後,午後大雷雨澆不熄女性創業熱情,中小企業處一場「女人i創業論壇」,湧入兩、三百名女性,連會場走道也坐滿,講者問及有意願創業者,幾乎全場高舉雙手。
李筱白指出,政府對女性創業仍欠缺性別思維,仍停留以往「創業解決就業」心態,輔導類型也偏重初階創業,忽略創業「適性」,恐難因應未來不同世代女性的創業需求。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