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仁麟

對於物聯網的想像,科技大老們可能都錯了。

有大老說,放眼未來物聯網所帶來的「自造者(Maker)」時代,科技代工大廠應該改變過去大量生產的思維,開始進入小量訂製的市場。一方面聚沙成塔的吸收小訂單,一方面在這些小代工生產的機會裡吸收創新能量,再伺機把這些小生意變成大生意。

乍聽之下,這樣的說法頗有道理。試想當年雷軍剛創辦小米手機的時候訂單可能也只有幾千台。未來物聯網自造者的許多訂單可能比當年小米剛創辦時還要少,這裡面會有多少下一個雷軍啊!

也有大老說,台灣發展物聯網透過雲端服務與結盟,以共創價值的方式參與,才能脫離傳統殺價的競爭模式,為產業轉型奠定基礎。

這樣的說法,顯然是因為過去代工年代的微利經驗。一直以來台灣的高科技代工產業都是依賴國際大廠的訂單,用極高的人力和物料成本冒最大的風險來得到最低的獲利。

所以大老認為雲端服務將是物聯網生態系的核心,這也是目前全世界大廠都看好的市場。從這個風向來追,台灣如果進軍這個市場,即使無法得到主導權,至少還能用過去積累的經驗和資源搶到訂單。這樣的發展方向,看來是怎麼都不會錯的。

但真的是這樣嗎?回顧科技發展史,一直都是新思維打破既有遊戲規則的循環,今天的神話往往是明天的笑話。電子商務改變了生產和銷售,智慧手機改變了通訊市場,每一個重大的科技產業變革都是因為不順從市場主流思維而造就。

因為要維持自家代工優勢和進一步擴張市場,所以往自造者布局,希望大小通吃。認為電腦網路再怎麼發展都需要伺服器,所以重彈老調的大推雲端服務。面向物聯網時代,這些大老顯然缺乏某些想像力。

如果未來的物聯網世界和我們今天所看到所想的不一樣,那會是什麼樣的畫面?

如果物聯網不是以「雲服務」為核心,而是分散式的「點對點服務」興起,是不是能以更少的資源創造更大的效能?

如果物聯網時代的製造業不需要工廠,而是在每個人家裡的車庫、花園甚至客廳?那過去的集中生產模式會面臨什麼樣的挑戰?

也許目前要預言物聯網的未來還太早,但是回溯歷史,要創造一個新時代,最重要的是跳脫過去來思考,那怕這些過去有多成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