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子書很夯,大家都在談論,但市場似乎還未起飛。是硬體的問題?還是軟體本身的限制?亦或是市場區隔及定位的偏差?

所謂電子書,應將其分為數位內容(電子的書):亦即書(或報紙、雜誌等)以電子的方式呈現。這裡的「書」包括文字、圖片、聲音、影片、資料庫等,以及閱讀「電子的書」的各類閱讀器。

「電子的書」早已受到關注,由於網際網路的無遠弗屆,加上數位匯流的趨勢,許多人思考是否除了把網際網路當經銷通路(如美國的亞馬遜及台灣的博客來網路書店),也可以當作直接銷售數位電子書的管道,亦即以較實體更優惠的價格,透過下載來傳遞電子書,而由使用者自行決定是否要印出閱讀或者在個人電腦的螢幕上觀看。

例如許多雜誌以較低的價格販售電子版;又如許多專業顧問公司原本出版的研究報告及書籍,改以電子資料庫的方式來提供服務。

也有許多小說並不作實體出版,而直接透過網路行銷。此類無紙出版的方式不斷增加,透過電子方式不僅更新速度快,成本亦低,並降低了用紙量,減少砍伐樹木,符合環保永續的概念,成為社會鼓勵的趨勢。

不過也有許多作者及出版商,對於透過數位出版銷售有許多的疑慮。因為目前已有許多不肖網站以及個人使用者,透過掃描與人工電子化等方式,將紙本出版品以圖檔或文字檔、網頁等方式,放在網路上供人自由瀏覽與下載,損失已經很大了,若將實體書籍全部數位化,在數位版權管理機制尚未健全的環境下,未來可以收到的金額不就更少了嗎?音樂產業就是前車之鑑,因此讓許多內容相關業者卻步不前。

2007年底,情況出現轉機。美國亞馬遜(Amazon)網路書店在耶誕期間推出Kindle電子書閱讀器,即快速成為當時Amazon網站中熱門的禮物,引發市場的關注。

持平而言,美國亞馬遜的kindle並非新產品,早在2003年日本Sony與Panasonic就推出了專用閱讀裝置,但2008年時兩家企業已實質退場,主因為專用裝置及內容過於昂貴、內容數量過少,以及行動裝置服務異軍突起等。

Kindle能受到矚目,在於亞馬遜書店對於市場的影響力,加上產品規格也很有吸引力。

以Kindle II為例,具有許多過去專用電子書閱讀器沒有的優勢,如續航力強(可維持無線四天,離線二周),大容量可儲存超過1,500本書,網路傳輸(3G網路,60秒內下載,無通訊費用及雲端書櫃備分),多元格式方便閱讀,而且有35萬種電子書、雜誌、報紙、部落格可購買。

亞馬遜推出的電子書閱讀器受到市場好評,加上之前Apple在iPod及iPhone硬體綁服務商業模式的成功經驗,引發業者競相投入,自此電子書閱讀器開始受到產業與市場持續的熱烈討論。

尤其2009年市場急遽升溫,不論是電子紙產業的投資、電子書閱讀器產品的開發,還是出版界的合作研商、亦或硬體廠商與內容提供者的合作等,呈現百花齊放的景象。這樣的熱潮是否可轉化為市場成長的動力,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咖啡王子蔡大哥 的頭像
    咖啡王子蔡大哥

    【東森消費聯盟元年】➡️東森ecKare➡️播播商城 boboMall直播電商分潤平台招募創始會員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