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對知識分子而言,最大的恐懼就是一個思想被禁錮的社會。每一個偉大城市的深刻印象來自書店,在京都遊走古書舖,在波蘭搜尋辛波絲卡原文的詩集。敏感漂泊的靈魂,時時都在尋覓一處暫歇的港灣。而開書店的人掌著燈,如織網般散布在台灣大小城鎮,似微弱但堅韌的撐起愛書人的背脊。 永和有「小小書店」,淡水是「有河B00K」,溫羅汀附近密度最高以「唐山」為首最響亮。新竹「草葉集」前幾年收了,清華大學昔日招待所整修為「蘇格貓底」二手書店咖啡屋,對於肥貓走動的印象深刻會想再去。興大的「闊葉林」,而「東海書苑」之前在東海別墅的巷弄時期,只要有人還待在書架前流連不去,馬尾店長絕對不催不趕。一些學生社團組織借空間聚會搞改革及抗爭運動,煮著咖啡徹夜供應!
1997年我重回東海念研究所,發現了這一間有著濃厚社會人文哲學意識的巢穴。二手CD交換,舊課桌椅30元內的飲料,初期成本是幾位社會改革者的贊助,社研所剛畢業的年輕人經營。後來20號倉庫能在短期內推動成功,背後正是這一股沉潛累積的能量。美術系的阿甘撿拾廢木料,就在角隅釘搭起硬鋪夾層,提供熱血青年們打尖。


獨立書店都有一種時間的刻痕。姜樂靜提供人文哲學瀕臨絕種
「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在2013年3月成立,各地小書店集結抵擋大型連鎖書店擠壓下瀕臨絕種的危機。文化部邀請在世貿的國際書展中策展,並出版「聽見書店的聲音」呈現獨立書店在當下台灣生存的樣貌。在鬧哄哄的巨型展場裡,右邊是簡體書區左邊是少女漫畫區。正對面是桌遊區,舉牌穿梭廣告不斷拉人按讚是旅遊區裡國家地理頻道。
而獨立書店主題展區依然保持一種遺世獨立島嶼的姿態,一書店一落推薦書櫃圍繞,關注地域文化及自然生態外,一幕幕動人的黑白相片正是一種不捨,也在找經費要拍攝獨立書店的紀錄片。
協會給了我一個有趣的演講題目:書店為何老是有貓?人與貓都一樣找尋庇蔭與關愛,而各地獨立書店存在的價值,就是靜靜的收留有著相同印記的人。友善於讀者對知識的解惑,收集篩選智庫遺產,擦出新論的火苗。義賣反核旗,擺放護衛正義的文宣品,也是現代俠客出沒的龍門驛棧。一個偉大的城市就當創發更多讓孩子們不想離去的好平台。


《建築人語 姜樂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