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山下,露天的工作環境,三位尼泊爾婦女腳踩縫紉機,賣力工作。在男尊女卑的尼泊爾社會,這是一幅罕見景象,走近一看,婦女們織出的是一片片五顏六色的環保布衛生棉,促成這座山腳下的小工作坊,是一位來自台灣的七年級女生林念慈。
林念慈大學畢業後曾任職非政府組織(NGO),經常帶領學生志工遠赴開發中國家服務。2009年一次赴尼泊爾拓建森林防火線,她觀察到,經血在當地被視為不潔象徵,女性月事期間必須隔離,人身自由受到限制,連正常家務都不能做,「這是來自台灣的我們不能想像的」。
隔年她在南印度旅行期間,偶然發現布衛生棉,也買了生平第一片布衛生棉,聯結起尼泊爾的回憶,於是她重返尼泊爾「田野調查」,深入訪問一百名來自不同種性的婦女,自己完全融入尼式生活步調。
當時調查內容涵蓋女性經期自我照護、對布衛生棉印象、多少盧比(尼泊爾貨幣單位)為合理價格,以及接受縫紉培訓意願;隔年,林念慈主動提案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獲一百萬創業金,就在去年秋冬之際,「棉樂悅事」工坊正式營運。
「如果我不了解尼泊爾人的生活方式,怎麼說服他們,布衛生棉是好產品」,林念慈笑著說,和尼泊爾婦女對談發現,當地婦女一點都不喜歡白色的衛生棉,因為白色象徵哀傷又不易洗淨,反而鮮豔色彩,尤其是桃紅色最受歡迎。
今年三月起她雇用三名當地婦女員工,目前單月產能近一千片布衛生棉,主要在當地銷售,國際市場目前在台灣以寄賣為主,未來預計到香港及日本發展銷售通路。今年七月起,工作坊營運已損益兩平,讓林念慈看到從布衛生棉出發的社會企業可能性。
林念慈說,「妳能想像,一位女性一輩子使用的衛生用品廢棄物重達120公斤重」,衛生棉屬於石化副產品,名稱雖有「棉」,但成分完全不含棉,由紙漿、香精等工業產品組成。
選擇尼泊爾從事布衛生棉生產,還蘊藏另一層反思,曾目睹尼泊爾街頭滿坑滿谷廉價、可拋的廢棄物,當地又缺乏完善垃圾處理系統,只能就地焚燒掩埋。
不過,她坦言,培訓聘用尼泊爾婦女「一點都不簡單」,當地女性就業「得整個家族都同意」,甚至曾發生,婦女因丈夫反對中途退出;而且,她一個外國人到尼泊爾,願意提供女性就業機會,起初大家反應都是「半信半疑」。林念慈說,尼泊爾是國際公平貿易產品最大出口國,但這些好的產品,「又有多少是經濟弱勢生產者負擔得起的」?
若能生產讓當地人也能買得起的好產品,將一舉數得,工作坊不僅供當地婦女就業機會、生產對環境、女性和家庭友善產品,更重要是讓女性「賦權」(empowerment),林念慈表示。
指著一張工坊落成的照片,眼前男性笑容燦爛,正在外牆寫下棉樂悅事的英文名稱:「Dharti Mata Sustainable Workshop」(Dharti Mata尼文為大地母親)字樣,他正是其中一位員工的先生,林念慈笑著說,「改變的種子已悄悄發芽了。」林念慈籌畫的「布入尼國女兒心:布衛生棉創意展」正在宜蘭南澳好糧食堂展出,展期至12月15日。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