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源自美國曼哈頓地區的花旗銀行,經營手法很新,反應很靈敏,他們的行銷團隊常有突破性思維,有一天會議中行銷主管忽然拋出一個議題:為什麼銀行行銷一定都要講利率、安心、親切及地點方便等,這麼嚴肅的問題?難道銀行就不能建立像可囗可樂一樣的品牌形象,讓人有感覺之外還會心動感動嗎?

團隊中一成名員幾天後提出一個大膽的建議:我們要把花旗銀行變成「非銀行」(unbanklike),只有不把自己當成銀行專家,花旗才能真正變成消費性品牌。這個提議高層也相當認同。

行銷人員開始思考大腦的欲求,他們進行街頭非意識訪談時發現,竟然有消費者說她們不在意選那家銀行,她們在意的是自己的金錢及錢在生活上的意義。

行銷人員覺得持有這種生活觀的消費者很不一樣,於是再透過全國性調查,竟發現有46%的人,都有這種物質與精神兼具的價值觀點,這群龐大的生活型態導向的消費者是銀行行銷從未觸及過的。

瞭解要對誰行銷,團隊於是進入第二階段的工作,「設定品牌角色」,最新的腦科學與心理學研究已發現,由大腦邊緣系統構成的人類舊腦裡,可歸納出12種人類原生的人格角色,這些潛在角色主導並影響每個人的思想與行為,現代品牌因此極重視品牌角色的設定,因為角色選對了,品牌就能喚醒消費者巨大的原生力量,而加速購買決定的形成。

由於這群消費者重視金錢與生活的平衡,他們等於創造出一種新生活觀,行銷人員因而決定採用12種人格原型中的第11種:「創造者」(Creator),作為品牌扮演的角色,同時把這群消費者叫做「均衡追求者」,同時為這群消費者下了一個定義:他們是一群想過豐富生活的人,而不是那種只要有錢,卻不知如何過有意義生活的人。

最後,廣告公司應用「隱喻與類比式創意原則」,這是腦科學家與行銷專家,研究有效廣告創意後發現,在強調產品特性及效益時,是對大腦前額葉溝通,所以說理性有效,但強調意義與情感時,是對邊緣系統溝通,這時比喻性比較有效。

創意人員因此提出了花旗的生活觀新主張:「花旗知道生活中有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並發展了新標語:「要豐富地生活」(Live Richly),並企劃了一支廣告:一個爸爸在家的後院,他伸手抓住小孩的雙手,然後旋轉身體,讓小男生像飛機一樣繞著做360度的旋轉,廣告片中沒有旁白,只有音樂聲配著字幕:找一條快速致富的捷徑,自求多福吧!生活中有比金錢更珍貴的東西,有一家銀行瞭解這一點,花旗,要豐富地生活。

這個以吸引新生活型態消費者為目的的廣告播出後,引發很多人的共鳴,消費者選擇花旗的比率迅速增加了50%,信用卡業務提高了30%,房貸率增加了14%,中小企業客戶提高了20%,轉型後的花旗像取得了新動能,品牌好感度及認同度不斷上升,業績也不斷成長。

花旗轉型後第五年,Interbrand公布全球最有價值的品牌排名,花旗上升到第12位,是金融服務業中排名最高的,「大腦中心式行銷法」成功吸引消費者從「效益購買」轉向「生活型態購買」,花旗也因此順利晉升成為全球消費性品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