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凡人生病入院,多望能盡早返家。但有人以為,醫院設備齊全照顧好,多住兩天,病情更穩妥。醫師為此稍加通融,讓病人做好出院的心理準備,本無可厚非;可這當中極少數病人,卻抱著住一天是一天的拖延心態,直到雙方撕破臉對簿公堂,就變成「醫院趕人」或「病人霸占病床」的媒體報導。

專家學者常以「社會性住院」看待類似事件。換言之,這是群既無家人照顧、又乏社區支援的病人,醫院或法院都無法解決根本問題。唯一能指望的,大概是躺在立院的長(期)照(護)法案。

「社會性住院」固然傷腦筋,醫護人員更不願碰上的,卻是另一小撮處心積慮「製造」住院機會的病人。

一位因腹瀉虛脫留在急診觀察的中年男子,突然以點滴管線繞頸,多虧鄰床家屬及時發現。值班醫師會診精神科,才知此人有多年憂鬱病史,最近因前妻拒絕復合,陷入低潮。由於家屬長住國外,身邊無就近照顧之人,會診醫師不放心,勸他轉精神科住院,變成我的病人。

無病裝病要死要活

住院前期,病人再三感激,緊鎖的眉頭也漸漸放鬆,我開始和他談出院。他說要住到全好,我說病人得克服「不想出院」的念頭,才算真正康復。我還鼓勵他,思考出院後將面對哪些難題,「我們會和你一一討論解決的方法」。只不過,當時仍是菜鳥的我還沒察覺,眼前的病人並不想真的好起來。

病人開始「出招」,向醫護人員抱怨病情惡化,且「自殺衝動越來越強」。可一轉身,卻向其他病人吹噓,「當年真是高瞻遠矚,保了不錯的醫療險,住(院)越久賺越多」。

有病人看不下去,向我透露「重大情資」。我決心找病人「攤牌」,一位資深護理師拿了捲膠布,先我一步進到病人住的特等房,將電視螢幕貼上一個大叉叉。「怕您待會兒和醫師談到一半想不開,用頭去撞。」同事以溫柔的語調回應病人的質疑。

多年來,我始終認為,若非同事「助陣」讓病人明白,接下來沒好日子過,怕是不能順利達成出院協議。

吳佳璇《人情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