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場,1個根植婆媽庶民消費的菜場,是他們窗簾生意崛起的戰場,從菜市場觀察出人們對窗簾的需求、精進窗簾從選布到安裝的細微技巧,3年進階時尚小店,這對年輕夫妻從細微處思考窗簾,從菜市場婆媽客、一路攻進設計師市場,從平民宅1扇1500元、延伸奢豪宅1扇10萬元,打動客心的關鍵,道理相通:就是用心。
這是一對寶!夫妻結婚6年、搬過11次家,北中南不斷遷移,他們在追尋什麼?
曾在菜市場賣窗簾,布量拼拼老闆夫妻檔鍾智元、梁瑋莉還是上班族時,有1天想到1個簡化安裝窗簾方法,深覺可靠專利大發利市,於是隔天決定辭職。迄今3年,專利尚未量產,卻先開成1間窗簾店。
不想再當上班族領死薪水,「兩人薪水合起來只有5萬多,生了小孩發現:一點都不夠!」全台闖盪多年,創業前夫妻倆在太太娘家高雄上班、買房,不只沒存到錢,連想出國玩一趟、都覺手頭窘。擺脫窮忙,他們決定:「從菜市場出發!」
「菜市場,每天做現金生意,有時1天收的錢就比1個月薪水還多。」鍾母曾在台北菜市場擺攤賣寢飾10餘年,一度夫妻倆曾在台中跑市場1年,對菜市場不陌生。
「高中我拎著枕頭巾在中正紀念堂叫賣,跑給警察追。」鍾智元半工半讀完成學業,從不以擺攤為恥,甚至練透一身耐心解說功力、太太封他「師奶殺手」。
客人反應 刺激轉型
初始北上賣床包被套布製品、漸進切進窗簾市場,在熟客多的老攤前,擺上客人孰悉鍾媽被套吸引常客;跑遍各大菜市場,發現台北市北投市場、東門市場金流高,鎖定擺攤;再替小攤取名「布量拼拼」,就算菜場攤也要有可愛年輕攤名;一度還掛上歐洲進口每扇10萬超高檔貨,出奇招只為吸客發問造話題。
夫妻倆收攤天天討論教戰守則,他們發現:「客留時間短,不能慢慢算布錢、尺寸、車工,必須直說大小扇價位到府丈量安裝、斬釘截鐵速吸客。」一度白天帶幼子跑市場、下午丈量兼安裝、夜晚窩居親戚店面後方小房間,只為一圓創業夢。
但近年菜市場客量萎縮嚴重、淡季也得出門確保旺季攤位,「曾遇一名太太喜歡我們的窗簾,轉介給自己的設計師,卻交代:不要說菜市場遇到、就說我們是親戚的小孩…。」這種常見「菜市場的污名化」刺激他們亟思轉型。
二度遷店 慎選位置
鍾父早年開設窗簾布批發生產工廠、鍾母車工師傅出身,讓鍾智元對布料熟悉、尺寸與價格計算反應靈敏。加上梁瑋莉的親和力,曾在客人家討論一聊9小時,夫妻一搭一唱,深得婆媽歡心。
前年一次中國新年前大旺月、業績衝上70萬,夫妻倆硬著頭皮在永康街設立工作室(臨近原東門市場攤),梁瑋莉打趣:「掛上『永康街』3字、比起『菜市場』,是不是給客人觀感較高檔!」
初始邊擺攤打知名度、邊經營工作室,慢慢帶進室內設計師合作案,1年後又發現:「永康街租金高,布料下貨停車不便,加上附近吃飯、停車開銷大。」去年底夫妻再度決定遷址經營。
評估後捨棄一級戰區內湖、南港、汐止,中永和、板橋布商大本營,過去擺攤經驗指引他們往北投市場附近選點,現址臨近捷運站、停車方便且租金合宜,2層獨立小店面,開展出不一樣的窗簾路。
走過自家車工、整燙、安裝,現在他們發包專業分工,篩選出2~3組等級不同師傅,從初始只有1家供貨布商、1家軌道商願意出貨,到目前20餘家合作廠商。「預算多少?實用避西曬?美觀放客廳吸睛?」從客人需求出發,小到1扇平價窗簾也服務、大到歐洲進口頂級品也嘗試,把原本只賺轉手財當客製服務業經營。
從菜市場洞見商機、菜市場窺見人性,3年小攤變小店,夫妻齊心造傳奇。
夫妻小檔案
鍾智元
年齡:1978年出生(33歲)
學歷:景文科大財經系
經歷:銀行理專、系統家具銷售、鋼鐵廠生管
創業前上班族月薪:3萬元
梁瑋莉
年齡:1979年出生(32歲)
學歷:實踐大學觀光系
經歷:旅行社OP、DNA檢測公司秘書助理、整型診所秘書、公關公司特助等
創業前上班族月薪:2.5萬元
創業成本
(2010年12月現址)
初期投資:30萬元
裝潢成本:20萬元
木工油漆等:10萬元
每月營運
營業額:40萬元
物料成本:19萬元
人事成本:6萬元
店租:3萬元
利潤:12萬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