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醫生呀,我半邊臉不能動了,我中風了嗎?」秋冬交界,早晚溫差大,俗稱「面癱症」的顏面神經麻痺症患者,人數突然明顯增加。由於患者無法控制半邊臉部肌肉,不論說話、大笑、吃東西,表情都十分怪異,所以常不敢外出見人。

陳太太北上為女兒做月子,由於台北氣溫突然下降,陳太太不慎感冒了,事隔數天,陳太太吃晚飯時,忽覺湯汁由右嘴流出,隔天起床發覺右眼皮合不攏,淚水直流,右臉頰發麻,一笑則嘴角歪向左側,一夜之間整個臉龐變形,陳太太趕緊四處求醫。

顏面末梢神經發炎

秋風起,「顏面神經麻痺」患者多了起來。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主任黃茂雄說,這種又稱面部神經癱瘓的「面癱症」,中醫稱之為口眼嘴斜,其典型症狀,通常是半邊臉部肌肉不受控制,眼睛閉不緊,嘴角歪向一邊,口水會流出來,臉上的抬頭紋或皺紋會變得不清楚,有時還會出現耳後疼痛、味覺異常、咀嚼困難、聽覺異常敏感及淚液減少的情形。

振興醫院復健科黃永錚醫師指出,一般所謂的「顏面神經麻痺」,大多是因為濾過性病毒感染,或受寒風吹襲引起顏面神經管浮腫、風濕病、顏面附近供應營養的血管障礙,或繼發於腮腺炎、中耳炎,或因多發性神經炎、髓膜炎、腦底部腫瘤珥珥,而引起顏面末梢神經發炎。

根據統計,顏面神經麻痺的流行率,每年在10萬人中就有15至40個病例,好發於寒風突然吹襲的季節,患者以20~50歲青年及中年男性居多(中醫認為男女機會相等),糖尿病和高血壓患者尤易發生。

臉部肌肉欲振乏力

顏面神經是屬於12對腦神經中的第七對,分布在腦部、額、眼瞼、嘴、舌等周圍肌肉裡。一般常見的顏面神經麻痺,多是由病毒感染的貝爾氏麻痺,也是一種神經發炎導致末梢性麻痺,因而產生顏面肌肉無力的狀況,若是疏於治療,往往留有口眼歪斜後遺症。

所幸,約有80%的患者,在一至三個月內會痊癒,較嚴重的患者,才會留下後遺症,如不自主的顏面肌肉痙攣,必須靠不斷復健治療,才能避免臉部神經及肌肉萎縮。

比較尷尬的是,在復原過程中,由於患者神經發炎腫脹,一側或兩側面部肌肉無力、咧嘴笑時嘴巴會歪一邊,使得表情十分怪異,還會不由自主地流口水、臉歪的一邊眼皮閉不上,因此常令患者自覺「沒臉見人」。

成因和中風大不同

由於它和因腦血管障礙所引起中樞性麻痺的中風不同(中風通常麻痺症狀不只限於顏面,可能連帶使一邊的手、腳都會麻痺,或失去控制力或腦部功能障礙等),所以麻痺現象是暫時性的,僅初發作的急性期幾天症狀較嚴重,十天、半個月乃至幾個月內,就會逐漸改善並痊癒。

雖然顏面神經麻痺最終都會痊癒,但當臉部肌肉突然變得不自然時,患者還是應儘速就醫,尋求適當的藥物及物理治療。

萬一醫師診斷4~6周,已進入恢復期後,以按摩療法復健,病情卻不見進展,甚至臉部變形情況嚴重,就須考慮手術治療,或藉助電腦斷層X光掃描、核磁共振造像,進一步確認影響面部神經功能的,究竟是發炎腫脹、腫瘤、外傷、周邊神經病變或其他原因。

治療務必確實痊癒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主任黃茂雄指出,依中國傳統醫學的觀點,貝爾氐顏面神經麻痺乃因風邪外襲、肝風內動、肝氣鬱結、氣血雙虧等因素引起,臨床特徵伴有肌肉張力變化,耳鳴、痰鳴等。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痊癒後,仍有可能復發。

治療上,除以一般電療刺激顏面肌肉防止肌肉萎縮外,中醫認為應參酌臨床辨症,在顏面選取特定穴位作電刺激以提高療效,更能縮短病情,此外多增加顏面肌肉之運動如提眉、皺眉、眨眼、吸吮、吹氣動作、嚼口香糖等,均有助於肌肉活動力之恢復。

最後要強調的是,當患者顏面外觀或動作幾近恢復時,仍需做追蹤性電學檢查,以確定顏面神經恢復的情況。因為臨床上顯示,就算患者外觀幾近正常,往往電學檢查結果,只恢復了75%~80%功能,因此仍有必要繼續進行電療,以確保完全痊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