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榮
早年農家族人數多者,都有一套石磨,把米磨成米漿,年節時炊煮粿類食物。
冬至時搓湯圓,先浸泡糯米,磨成米漿,放在粿袋,以石頭,磚塊重壓,瀝掉水份,成為粿粞,當作原料。
冬至前夜晚,全家人圍在竹篾編製的竹篩旁邊搓圓仔。母親要求把雙手洗乾淨。
每人分一小塊粿粞,撕下一小塊,放手掌心,雙手不停揉搓,成為圓滾滾的圓仔,集中放在竹篩中間。
除了白色的另有一小塊混紅色色素的粿粞,大概佔四分之一的比例。母親說:為了討吉利,白色湯圓叫銀的,紅的叫金的。
搓湯圓大約一個多鐘頭完工,母親另外包幾個鹹圓仔,包肉餡的。以圓仔表皮,內餡以絞肉、蝦米、香菇、紅蔥頭,放油鍋略炒,放涼後,包成鹹圓,煮熟後放苳萵,食用之前撒點胡椒粉最對味。
以手搓成小湯圓,煮熟後放糖,甜滋滋的。然而母親包的鹹圓更具吸引力,肉餡的美味,平時難得品嚐。
現在冬至保留吃湯圓的習俗,傳統小湯圓,包餡的無論鹹、甜,超市都買得到,不必大費周章搓湯圓。
童年時全家人圍在一起團圓搓湯圓的往事,在寒冷的冬夜,倍感家的溫馨,印象鮮明,然而雙親先後離世,童年全家搓湯圓的往事已成絕響。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