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金融浪潮席捲兩岸,交通銀行拒當滅絕的恐龍。已規劃「設立互聯網金融中心、與互聯網金融公司或第三方支付業者合作、組建或改造成一家公司」等步驟,積極打造「第二交行」,要當互聯網金融的主力軍。
交通銀行董事長牛錫明說,互聯網(網際網路)起源於美國,但爆發於中國大陸。在大陸,吃的有大眾點評、穿的有淘寶、住的有攜程、行的有滴滴打車,食衣住行,透過一個網都可以輕鬆實現。
然而互聯網金融的快速崛起,卻也對銀行業的發展帶來巨大挑戰。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曾說:「商業銀行將成為21世紀滅絕的恐龍」,牛錫明說,這話是有前提的:「傳統銀行如果不對電子化做出改變」。所以只要不故步自封、能順勢而為,銀行仍可成為互聯網金融的主力軍。
為了應對挑戰,交通銀行提出以互聯網為基礎、為理念來打造「第二交行」。過程中,顯然得面對一個問題:是按現有的經營機制去打造、還是採用新的機制?最後決定採用後者。
這項機制,簡單講,就是先設立互聯網金融中心,最後推進改造成為互聯網金融公司。重點是,經營機制必須有別於交行現有的國有控股形式,最好完全按照市場機制去決定資源配置。
牛錫明說,交行發展互聯網金融,會嘗試更開放的股權改革,包括:推動員工持股、引進具有互聯網基因的民營公司、建立市場化的人才選聘機制,以及薪酬與業績緊密掛勾的考核機制。
成立互聯網金融中心的第一步,交行已經做了,現在正在做的是,和其他互聯網金融公司或第三方支付業者談合作,看是併購、入股、還是採取其他的方式經營合作。關於這部分,牛錫明說,明年應該會有階段性結果。
下一步,則是設立獨資或合資、以市場為導向的混合所有制公司,也就是「第二交行」。
他表示,業務面會先從支付切入,擴及P2P (個人對個人)與理財,和螞蟻金融等第三方支付業者的差別在於,交行不會環繞電子商務去發展業務,彼此未來會有交集,但不會正面衝突。
引資滙豐 爭金融話語權
牛錫明談戰略合作 強化監管治理研究 提高陸銀國際地位
香港上海滙豐銀行2004年參股交通銀行19.9%股權,向來被當成大陸銀行業推動國際化的指標案例。交行董事長牛錫明指出,加強與滙豐的全球戰略合作是交行國際化的重要部分,雙方將建立國際監管趨勢定期交流機制,為陸資銀行爭取全球金融治理的話語權。
滙豐銀行目前持有交行約19%股權,為僅次於大陸財政部的第二大股東。為深化戰略與業務合作,雙方將複製香港模式,在各海外分行間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並積極探索開展國際併購合作。以下為訪談摘要:
問:怎麼看交行引資滙豐?
答:應該說還是很成功的。滙豐銀行有100多年歷史了,雖然是家總部在英國的銀行,但特別懂得中國的傳統文化。不管是業務的發展、戰略的合作、人事安排、薪酬決定,雙方都能商量達成一致。
問:想和滙豐合作哪些事?
答: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後,歐美銀行業出的問題,巴賽爾銀行監理委員會提出新的要求,這些要求又都要求到我們頭上,變成歐美的銀行生病了,中國的銀行跟著一起吃藥。
所以我們想跟滙豐做一些全球金融治理的研究,明年4月份要在上海召開會議,針對全球金融治理應該往哪個方向發展,我們應該發聲、提出建議。
我們學習滙豐的國際化經驗,重點還是要學公司業務(法人金融)、投行業務、金融市場交易業務。交行和滙豐有一個「1+1全球金融服務」模式,雙方合起來為大陸企業「走出去」提供完整的金融服務方案。
問:大陸銀行業的不良貸款率近兩年不斷走高,會持續多久?
答:不良貸款率的攀升主要和產能過剩有關,有些產業原來已經做了擴大產能的投資,但現在產品沒有那麼好的銷路,在還款上出現一些問題。
我個人預估這種情況還要持續個兩三年,短期內不會解決。所以未來兩三年要把風險控管、保持資產質量的基本穩定,做為我們主要工作任務。
如果說,大陸經濟能夠保持在6.5%以上的增長,整體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雖然還是上升的趨勢,但短期內不會升到非常高的水平。
問:外資銀行在大陸的消費金融業務一般都不賺錢,台資銀行適合切入嗎?
答:外資銀行按照西方人的做法來做大陸的消費金融,水土不服、不可能營利。大陸人愛買房不愛租房,愛自己拿錢買車不愛貸款買車,所以房貸遠遠高於車貸。
台灣與大陸有文化淵源,台資銀行如果要在大陸做消費金融,還是比外資銀行有優勢,但是要抓住大陸人的消費習慣。我認為台灣銀行業在大陸經營的重點還是應該放在公司金融上。
他,拆彈專家 化解壞帳風暴
交通銀行董事長牛錫明是大陸銀行業公認的信貸專家,32年的從業經歷,很長時間與信貸有關,對貸款的周期性特色有深刻認識。在大家還渾然未覺時就進行風險提示,甚至果斷停做業務,成功拆除引信。
牛錫明說,他發現大陸的信貸資產存在「三五七效應」,每當貸款大量投放後,三年出現風險、五年風險爆發、七年形成損失。
大陸2008年底宣布啟動人民幣4兆元救市計畫,隔年銀行業貸款大增將近10兆元,2013年不良貸款率開始攀升,最近兩年則是忙著核銷不良貸款,時間點與預測相當吻合。
牛錫明1983年就接觸信貸業務,實際參與大陸銀行業改革,尤其是信貸的改革。1992年大陸銀行業大量貸放,94到95年不良資產逐漸浮現,97到98年不良貸款率達到15至20%,他當時就感覺,大陸的經濟發展與信貸是有周期性的。
2010年,他從中國工商銀行副行長轉任交通銀行行長後不久,就和交行同仁分享「三五七效應」的觀點,並在2013年斷然停掉規模高達人民幣上千億元的遠期買入業務。經過最近兩年的清理,目前基本沒有損失、完全退出風險。
遠期買入意指,假設銀行的客戶需要人民幣10億元資金,銀行可請同業借錢給客戶,並由自己出具保證函,一定時間後客戶若沒還錢,同業可把該筆債權賣給自己,屬於變相的擔保。
銀行雖然賺到擔保費,卻也承擔客戶不還錢的風險。值此大陸經濟下行階段,風險尤其巨大。遠期買入業務如果沒有搶先一步處理掉,後果可能不堪設想。
牛錫明說,做信貸,數字分析或學歷只是基礎,主要還是靠經驗,長期累積了經驗後會有感覺,「做這個事你感覺就不對,很多是這樣。」
老家在河北省博野縣的牛錫明,很有北方人的性格,講話坦率實在,平時閱讀量大、喜歡思考,是享受國家政府津貼的金融專家。
他參加銀行工作以來,發表學術論文幾十篇,問他最喜歡哪一篇?答案是:「最喜歡下一篇。」他說,新的一篇都是新挑戰。願意研究新問題、進行新探索、迎接新挑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