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紫光集團以大軍壓境方式,宣布合計以881億元入股力成、矽品、南茂,而美國美光集團則以1,300億元全收購華亞科,讓台灣半導體業正陷入一場紅色供應鏈壓力中,是否自組聯盟抗陸、抗韓,還是攜手陸資分食大餅,已成關注話題。
任職的大藥廠有被併購,也有併購其它藥廠經驗的前羅氏大藥廠全球技術營運總裁楊育民表示,紅色供應鏈是危、也是機,它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不要害怕迎戰,可以參考新加坡和瑞士, 學習他們如何在強鄰包圍之下的成功經驗。
楊育民認為,台灣沒有太多的等待機會,要趕快鬆綁法規和引用人才、資金、技術進來。以下為專訪摘要:
問:最近半導體籠罩在紅色供應鏈的危機,在中國挾著龐大金源和市場一直有併購國內企業的動作,如何看待此壓力?
答:這是一個矛和一個盾的話題。兩岸確實有不對稱的人口市場和經濟規模。中國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台灣不能忽視。中國也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台灣也不能忽視對岸的資源。我們應該繼續與中國合作,不要也不可能孤立。
紅色供應鏈是危、也是機,它不可避免,但在同一時間,政府和產業界也要小心執行政策和戰略,確保國家安全,避免被這個巨人掏空或踏碎。我認為可以參考新加坡和瑞士等國家, 學習他們如何在強鄰包圍之下的成功經驗。
問:新加坡、瑞士的成功祕訣為何?
答:新加坡、瑞士的成功祕訣是他們經濟強、競爭力強。除了自由、法規、治安的好環境之外,這兩個國家都有高效能的政府和非常好的投資環境,而能夠大量吸引人才、資金、技術,只要這些要件都進來,基本上國家也相對安全。
以新加坡為例,政府不僅出資培育人才,若要興建藥廠,大概只須要3~4周即可搞定法規流程,而且給予藥廠投資10年免稅。
另外,瑞士也是有透明的法規流程,且針對不同產業設定不同的稅率,讓廠商可以安心投資。
問:國內新藥產業近來佳音不斷,智擎胰臟癌藥拿藥證,中裕愛滋新藥明年第3季可望取證,另外,浩鼎和藥華藥進度也不錯,但國內新藥都面臨股本太小,恐有被併購的危機,您的看法?
答:台灣生技產業的確在過去幾年中有很顯著的進步。我對生技公司的併購看法較樂觀!併購如果使用得當,是成長的好方法。併購能建立規模和帶來效率,應該會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雖然被併購是有點心痛,但併購也是機會。
我認為不必對公司合併有過度的擔憂。但是,我們需要有效和公平而合適的法律及法規來管理公司併購,使所有利益相關者,特別是勞工,能得到適當保護,而沒有人變成合併或收購下的無辜犧牲品。
問:國內新藥產業動能看似活潑,卻沒有引起國際藥廠太大的關注,原因為何?
答:台灣以研發為主的生技產業的確是充滿活力!但卻沒有引起國際藥廠太大的關注,這個原因很簡單,台灣生技產業還在草創時期,在國際生技界還沒有知名度。
台灣生技領導人和國際藥廠高階c-suite(CEO/ COO/ CFO/ CSO)領導人還沒有親密牢固互信的關係。相較於半導體產業,台灣半導體業世界出名,半導體領導層和最大的歐美公司的領導層也有聯繫緊密互動,這也是為何紫光、美光等集團想來併購的原因。
問:你認為台灣生技產業的機會是什麼?生技產業經過近10年的蓬勃發展後,接下來會發展成甚麼樣的風貌?
答:我想,台灣生技產業發展的下一波就是繼續成長進軍世界市場,開始和全球生技產業的高層領導建立牢固的關係,積極合作讓台灣成為生物醫藥研發產業的亞太中心。我們需要繼續 強化生技基礎、科技人才、領導人才、資金、法規、制度、環境、聚焦、國際合作策略的佈局。掌握時機進軍國際市場、堅持高品質、高效率、速度和創新。打造台灣品牌、成為世界級亞太生技研發中心。
不過,目前政府的政策好像是防弊重於興利,法令限制嚴格,導致國際大藥廠來台投資意願低落。因此,我很期待明年總統大選後能有新作為,大家團結來修法鬆綁,不要再等等拖拖,因為台灣實在已經沒有太多時間可以浪費。
從2007年產官學研界合力打造生醫藍圖,和何大一、陳良博攜手創立宇昌(中裕前身)引進Genentech的TMB-355(當時叫TNX-355)、竹北生醫園區的規劃策略、到擔任行政院的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BTC),年年提出建言;去年又榮任藥華醫藥獨立董事,發揮在蛋白質藥、單株抗體藥發展營運和生產的專長,補足了生醫產業在此領域人才的不足。
其實楊育民學的是電機,他最為膾炙人口的是從一位完全沒有生化背景的電機博士,成功地跨足製藥產業,歷任過奇異(GE)、默克大藥廠(Merck)、基因科技(Genentech)、羅氏等大藥廠的高階經理人,他在羅氏擔任全球技術營運總裁的高位階,到目前為止,是華人還沒人能突破的天花板。他自創的「楊氏定律」,讓每公升單株抗體產量,大約每4年會提升1倍,相當於半導體界的「摩爾定律」,更是享譽國際。
楊育民認為,台灣應該要主打自有品牌價值,品牌定位不應該只是生產製造的MIT觀念,而是多方位的「X」IT,包括Discovered(研發)、Innovated(創新)所有由台灣原創及生產的概念。
2013年3月由羅氏製藥退休的楊育民,一直都是國際大企業爭相網羅的對象,也有很多人抱著資金想與他新創事業;總部設在英國,年收入330億美元,全球知名的阿斯利康(AstraZeneca)生技和製藥公司,更是聘任他為總裁的首席顧問,目前阿斯利康也創業投資一家專注於開發創新生物治癌藥物的公司,讓楊育民未來的角色備受關注。
隨著生物經濟產業已成經濟強國和新興國家的發展重心,明年不管是那個政黨執政,發展生醫產業已成趨勢,楊育民是否考慮回台發展?產業界都很關心。
楊育民表示,如果台灣生技產業發展的下一波有適當的角色,當然會考慮。如果大環境適當,也會義不容辭,但他認為目前台灣生技高手林立,BTC諮議委員角色,好像是最適當的!
不過,產業界可不這麼認為,覺得他還是應該回來,繼續幫台灣完成生醫產業大拼圖。
前羅氏大藥廠全球技術營運總裁執行長,也是藥華醫藥獨立董事和行政院生技策略諮詢委員楊育民認為,台灣的人口規模是最優的 (optimal),也有優質的人力,加上設計和生產製造的強項,應可扶持生技、綠能、智慧機械、航太、物聯網等產業,打造「東方賽瑞士」,創造台灣奇蹟。
楊育民2年前才從羅氏大藥廠全球技術營運總裁職位退休,他曾任職於GE、默克、Genentech 等全球聞名的大企業,在美國、瑞士住了45年,了解產業趨勢的脈動,也深入觀察體驗和感受西方民主與經濟發展。
他表示,台灣不應該認為自己是一個小國。台灣的人口是瑞士人口的3倍、愛爾蘭的4.5倍,甚至比澳大利亞還稍微多一些。人口規模是最優的(optimal)-不大,不小,恰到好處的大小。
以生技產業來看,就是應用台灣人的聰明、勤奮和優值的人力,創造終端到終端(end to end)的產品,打造從研究、開發、製造、到分銷和商業化的一條龍模式。
台灣有完整的電子資訊產業供應鏈,機械技術也不錯,我們應該把重點放在以知識為基礎的研發,投入生技、綠能、智慧機械、航太等產業,透過具備的設計和生產製造強項全力打世界盃,並創造年輕人的就業機會。
過去台灣在科技電子的發展,是以代工生產定位,但從生技產業已開始可以打台灣品牌,也開始在賺研發智慧財下,楊育民認為,這證明台灣是有實力以創造品質,效率,速度和創新的台灣品牌。
楊育民認為,台灣應該要成為一個和平但強大、工業發達但環境優美、富裕而有仁愛、社會繁榮而弱勢族群有良好照顧的「東方賽瑞士」。「賽」的意思是說比瑞士更進取,更快樂,更開放,更均富。賽過瑞士。
針對明年1月16日的總統大選,楊育民也寄予無比的期待。他表示,台灣目前內部最大的危機是浪費很多的精力在政治對抗和政治角力。我們的法律制度有時讓老百姓覺得不可靠,有時過於政治化,而不夠透明。
因此,台灣現階段最迫切需要的是強而有能力的最高領導人和有效率的國會,來帶動經濟成長,突破困境,並繼續向上提升台灣的民主成熟度,達到一個新的世界級的民主水平。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