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呂政達

土魠魚羹是從小就吃的,在嘉義大林火車站對面的這家魚羹店,就這個兒子記憶所及,很早開始就是一個媽媽型的女性站在鍋子前,客人上門,她就將炸好的土魠魚塊舀進羹湯,調味。兒子對媽媽這種類型絕不會搞錯,因為他媽媽也長那個樣子。

總是媽媽帶他來吃土魠魚羹,兩個媽媽短暫眼神交會,也許在這家小店裡,每天都有許多媽媽在這裡遇見,饗以一碗甘味十足的土魠魚羹。兒子的媽媽是台南嫁到嘉義的,土魠魚羹算是家鄉的名產,如今卻在此處落腳生根,生下了兩個兒子。那個魚羹媽媽也有個兒子,兒子們也會在小店裡遇見,不過一個動筷動嘴,另一個負責將媽媽做的魚羹端上桌,當兩個兒子的眼神交會,有時候,他們會想知道對方的故事。有一次,來吃魚羹的兒子問道:「你每天都會吃土魠魚嗎?」魚羹的兒子搖搖頭,還想說話,他媽媽遠遠地就叫著他:「別顧著聊天,快過來幫忙。」兩個兒子的生命並沒有太多的交會,吃魚羹的兒子當完兵後並沒有回大林,那家店的兒子離開後又回來了,接下媽媽的棒子。不知道土魠魚算不算是迴游魚類,如果是鮭魚,我們就知道如何比喻這個兒子的返鄉旅程。

那年,當魚羹媽媽罹病後,他兒子原想趁媽媽過生日那天,免費請客人吃土魠魚羹,有幫媽媽沖喜的意思,原本就是台灣人的傳統禮俗。這個計畫還來不及實現,媽媽卻抵不過病魔的煎熬。第二年,兒子決定發揚媽媽生前樂善好施的個性,選在媽媽生日這一天,免費請大家吃土魠魚羹。

人在台中工作的另一個兒子,這天和媽媽通電話,媽媽跟他說:「你記得火車站前的那家土魠魚羹店嗎?以前我常和你去吃的,下禮拜要請客人免費吃。」兒子問明了原因,一通電話好像連結到少年往事,他想起在火車站附近,看見那個媽媽帶兒子去買菜,那個兒子捧著一大包白菜,努力想跟上他媽媽的情景。「媽,那我們就去吃吧。」母子這樣的約定著。

那天到來,兒子特地請了假,請假的理由:「媽媽過生日。」反正,每天總會有媽媽在過生日的。搭上火車,回到老家,就如約定的,媽媽和他在火車站前見面,直接殺到土魠魚羹店,外面已排了一條長長的人潮,在豔陽天下,等著吃一碗土魠魚羹,如此紀念一個媽媽和兒子的情緣。

終於排到他們,一張依稀認識的臉孔忙著舀湯,多年後,兩個兒子的眼神短暫相遇,他問道:「你每天都吃土魠魚嗎?」那個兒子露齒一笑,現在,沒有媽媽來喊他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