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米果

「宅」這個說法還沒出現之前,也許那就叫做「孤僻」。

究竟是「一個人」的獨處狀態造就了「宅」?還是「宅」的環境更易於「一個人」的養成?或者,兩邊各自使力,互相扶持,變成緊緊擁抱無法分離的共生體呢?

御宅族變調台版單身宅

「宅」一詞源於日本,原意跟台灣熟知的定義早就南轅北轍,而我對這個字之所以充滿敬意,其實來自日文原本的精神。翻閱小學館發行的《數位大辭泉》與岩波書局發行的《廣辭苑》得知,所謂「宅(O-Ta-Ku)」指的是對某種興趣、某種事物有深度關心,因而對其他知識分野與社交性相對欠缺的人。根據網路維基百科的資料顯示,這個專有名詞最早應該是1970年代在日本成形的次文化團體的總稱,譬如動畫與科幻小說的喜好者,後來也廣泛用在其他領域,特別指那種對某種興趣特別熱中、有深入研究的人,並沒有貶抑詆毀的意思。這種「宅」的定義非常有趣,某種程度而言也算是固執的專家或研究者。只是後來「宅」與「電腦」掛勾,那些在秋葉原出沒的人都變成迷戀女僕裝的怪怪「宅男」,或「宅男」都變成自閉且愛幻想的怪物,一般人對「宅族」的態度觀感也就不太正面了。

原本應該是向次文化致敬的時代名詞,飄洋過海到了台灣,變成「關在家裡」、「足不出戶」、「孤僻」、「怪異」、「不合群」,整天「宅」在家裡的「宅男」、「宅女」、「阿宅」。這些人應該是蓬頭垢面,不喜歡打扮,沒有社交能力,不擅長與人相處,經常放空,與社會脫節的族群,不只怪異,有時候還有危險性。譬如媒體都喜歡把那種襲胸或偷內褲的色狼都變成「宅男」同義字,實在很糟糕。可是因應這些宅男宅女的存在而被過度吹捧的「宅經濟」,竟然變成熱門行銷詞彙與商機,還真是不可思議。

單身宅度新定義

完蛋了,我又踩進「宅」的洞穴裡,一旦研究起某個現象某個說法的來龍去脈,就像搭雲霄飛車一路往前衝,完全不踩煞車,基本上,我應該也很宅吧!

不如,就拿各種定義的「宅度」來判別「單身」的特質,或者稱之為「脾氣」吧!

◆因為喜歡王家衛,所以每隔一陣子就要把《阿飛正傳》《重慶森林》《春光乍洩》《東邪西毒》《花樣年華》《2046》拿出來複習,甚至劇中人物對白都滾瓜爛熟朗朗上口。

◆根本不想去市府廣場跨年倒數,也不會擠在人群之中看完煙火再因為擠不上捷運而哇哇叫。只想買一堆零食,另外溫一壺清酒,穿著寬大T恤與運動褲和厚毛襪,躺在自家沙發上面看NHK紅白歌唱大賽,最後跟著唱「螢之光」,才發現日本跟台灣有時差,多了一小時因此覺得很開心。

◆得了一種外面下雨就死也不出門的病。就算只是烏雲密佈,也篤定會有豪雨而窩在家裡一整天。

◆突然收到陌生郵件或MSN訊息或Skype傳來「可以交個朋友嗎?」會連續在內心OS:不可以……不可以……不可以……

◆可以穿睡衣在家拖地、整理抽屜、吃白土司、研究面膜成分、閱讀電器產品說明書,因而覺得生活過得很充實。卻沒辦法擠在百貨公司週年慶的人潮中,卡位搶貨結帳還要等到天荒地老,甚至欠缺耐心去排隊換贈品,覺得那是一種折磨。

◆不會覺得一個人在家過一天很可憐,反而覺得身處熱鬧的聚會才孤獨到死。

◆對於晚間十點過後的來電,除非真的有深厚交情,否則欠缺應對的耐心。

◆覺得發簡訊比講電話還要自在。

◆對於來電表明「沒什麼重要的事情,只是想聊聊」,會有掛電話的衝動,而且有好幾次真的毫不遲疑的掛電話了。

◆就算一個人去KTV唱歌也完全不會覺得自己可憐。

◆對於那些失戀之後不斷哭嚎沒有男人或女人就活不下去的傢伙,會冷冷回一句:「那就不要活了啊!」

◆看到某些網路轉來轉去的文章訴說一再被劈腿的委屈,會立刻按下「Delete」鍵,因為不想浪費時間被這些無用的呻吟干擾自己的人生。

◆如果避免不了要對第一次見面的人說話,會有嚴重的肩頸痠痛與口舌乾涸跟邏輯跳躍的脫序反應。

◆對於不想參與的邀約,找藉口婉拒的理由已經可以寫成一本操作手冊。

◆搬一張椅子坐在水族箱前面觀察孔雀魚,可以持續半小時,或更久。

◆偶爾會想嘗試大家都在談論的知名餐廳,但是看到外面排隊的人龍就自動低頭走過。

◆妄想的能力始終很好,實際去執行則興趣缺缺。但是自己非常熱中的事情則例外。

◆覺得相處起來很安心的朋友,勝過交往起來容易嫉妒猜忌的情人。

◆被告白的剎那間,也許小鹿亂撞幾秒鐘,但隨即推開小鹿,拔腿逃跑。

好囉,可以想到的,大概是這些了。

宅度愈高愈難結婚

不管是喜歡窩在家裡的「宅」,習慣自己跟自己對話自己跟自己相處的「宅」,還是毫不在乎別人觀感而自然流露的「宅」,到了一種如魚得水的地步時,那就真的距離兩個人共同生活的婚姻模式愈來愈遠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