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農民耕作,看天吃飯,收成賣相不佳,怎麼辦?
新竹縣南埔村的莊謙謹,8歲就下田耕種,是一輩子的農夫,1998年,台灣加入WTO,農會推動一鄉一特色,南埔以地瓜做觀光,農村隨處可見、毫不稀奇的焢窯活動,搖身一變成為在地特產,初始,被農戶取笑,「誰要給你焢?」
身為產銷班班長,莊謙謹帶頭示範,和遊客有語言溝通障礙,兒子莊明增只得放棄汽車修理廠本業、返家協助,他從村莊角度出發,推社區營造、休閒農業,再競選村長,以蕃薯伯焢窯帶進團體觀光人氣,整合在地農產資源,創造雙贏。採訪╱彭蕙珍 攝影╱唐紹航

「焢窯」是台灣農家收成後的活動,家家戶戶對此習以為常,1998年農會鼓勵農民辦活動銷售地瓜,轉型做觀光,「當時做焢窯,被人罵『笨蛋』,誰要給你焢?」現年77歲的莊謙謹是產銷班班長,只好自己帶頭當模範。
「為了行銷,牽著牛車讓記者拍。」身先士卒雖飽受嘲笑,卻也讓「蕃薯伯焢窯」在短短幾年間打出名號。「剛開始新竹只有我們這1家。」獨門生意,遊客絡繹不絕,在竹東經營汽車修理廠的兒子莊明增也不得不放棄本業,返家幫忙。
帶動風潮 兒子返家

25年次的莊謙謹,8歲就在家務農,他種植稻米、柑橘、蕃薯…,由農會採購。「地瓜大的賣出去,中的、小的,沒人買,那時台灣要加入WTO,農會推『一鄉一特色』,北埔做蕃薯餅,南埔辦焢窯。」莊謙謹說。
他將老家田地整理,舉辦焢窯活動,吸引遊客,但只會說客語,溝通成障礙,「1999年村人就說服我們回來,將南埔打造成休閒農業區。」莊明增和老婆,利用假日返家協助,再評估返鄉可行性。
「壓力很大,在竹東有工作,買了2間房子,生活穩定。」莊明增花2年時間才下定決心,「我回家,老婆在園區上班,至少有份穩定的工作,再賣掉房子,邊做邊投資。」同時,接下南埔社區總幹事,推動社區改造,卻因在村莊說話沒分量,阻礙重重。
「老人家說,在傳統農村沒社會地位,沒人聽你的話。」鼓勵他競選村長。第1次選舉落敗,只好專注農場經營,「到水保局上課,了解休閒農業經營管理,怎樣善用地方資源做社區營造及規劃。」透過課堂,他深刻領悟其中精髓。
那幾年,農業觀光很夯,焢窯大受歡迎,「水保局拿我們當範例,連焢窯都要預約。」為讓客人體會地農村生活,「在田裡焢窯,從挖土開始,堆要3小時,夏天曬太久,客人受不了。」於是,找塊地搭棚子,再架起固定土堆,縮短築窯時間,並興建休息區。
同時,增加DIY課程,莊明增四處探訪老人,「問他們小時候玩什麼?」學會用稻草做遊戲,「編長一點就是草繩,短一點可以做聖誕花圈,也可以做成刀子及眼鏡。」再向鄰居商借牛車,讓遊客乘坐、遊覽田間風光。
老家三合院就是百年古厝,「921大地震後重新整修,找畫師重新繪圖。」利用悶窯空檔,帶遊客到三合院一遊。
精緻路線 整合農戶

「景氣高峰是在2005年,平均每天500人。」然而,競爭隨之而來,「短短幾年,新竹有10家焢窯。」削價競爭降低品質,他認為要吸引遊客,就要走精緻路線,更要整合在地農戶共同合作。
幸好,2006年順利當選村長,他積極推動社區改造,卻發現,想法與農民有落差,「老人家只要生活品質好,農產品賣得出去就好,做休閒農業,財力、人力是負擔。」他坦言:「急者發展休閒農業方向是錯的。」只得調整步伐。
近幾年,農村活動全台可見,遊客銳減,莊明增樂得平日當村長,修水圳、找在地特色,周末當導覽員;幾年前老婆也辭職,負責與遊客溝通、安排行程;父親仍為農夫,遊客來時協助築土窯。一家人在這優閒靜宓的小村莊,以焢窯帶來的農村樂,守住幸福的一方天地。

【莊明增小檔案】

年齡:1974年(39歲)
學歷:竹東高中理工科
經歷:
22歲 退伍後與朋友合夥開修車廠
26歲 正式返家幫忙,投入「蕃薯伯焢窯」經營,接社區總幹事
29歲 競選南埔村村長落選,到水保局學習社區營造等課程
33歲 成功選上南埔村村長,現為第2任
【店家資料】

地址:新竹縣北埔鄉南埔村38號
電話:(03)580-1096 begin_of_the_skype_highlighting (03)580-1096 免費  end_of_the_skype_highlighting
網址:http://napu.tw/
活動項目:焢窯,1人280元;套裝焢窯,1人350元;另可加購擂茶、彩繪等DIY活動
【營運概況】

初期投資:3000元(添購生財器具)
後期投資:200萬元(興建農場、添購生財器具等)
每月營業額:30萬元
進貨成本:10萬元
人事成本:10萬元
利潤:10萬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