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業經營管理上,對的時機,就要用對的人,同時,對的位置,也要用到對的人」,台新投信董事長吳火生這麼說。他並認為,一家專業投資的公司,每年員工流動維持在10%~15%,可以保持企業的活力。
吳火生分回顧過往,有個老友問他,如果一家公司有1,000個員工,當公司遇到經營挑戰、而必需縮減人力時,該怎麼辦。
落實績效管理
吳火生笑說,如果在他年輕時,觀念只有「0與1」、「黑與白」,所以一定當機立斷,馬上找出不適任的人員,並請他離開。
不過,聽完他朋友縮減人力的往事後,吳火生目前又有不一樣的人生視界。
他朋友說,當各部門將縮減人員名單送交後,許多在名單上的人立刻找關係,找更高層的人來關說或施壓,所以,後來又被迫留下來縮減名單中的一半人,另一半的人,就以相當好的條件資遣。
但故事還沒完,其中有一位跨入社會沒多久的人,在領完資遣費後,沒有回家,第二天是看到他的父母急著來公司找小孩,一直到了第四天才在一個小旅舍找到人,那個年輕人只問了一句話,「為什麼是我?」
吳火生最近幾年,有空時,一直在想那句話「為什麼是我」。過往,吳火生不論是在證券、投顧、投信任職,要求是對得起股東,因為投資者有合理的報酬,才會繼續投資;但現在,「為什麼是我」的聲音迴盪在吳火生的心中,因為每一個員工的背後,都是一個家庭,因此,他決定從源頭做起,也就是不接受經由人事關說來進入公司的員工,徹底解決問題,不讓這種事情再發生。
同樣的情況若再發生在目前,吳火生說,首先,他會找到公司的不適任者,因為,不能為了少數幾個人,而讓其他所有的員工都因而失去工作,找到了之後,對這些人實施目標管理,給予明確的績效目標,由他親自帶著這些人往前。
拒絕人事請託
吳火生笑說,隨著年紀漸長,許多「黑與白」、「0與1」的分際也愈來愈模糊,但為避免這些事情再發生,因此,在對的位置上,要自己去找對的人,不接受人事請託,什麼樣的能力、就做什麼位子。因為,他不想再聽到有員工問他,「為什麼是我?」
吳火生認為,現今,國界被重新定義,媒體被重新定義,幸福被重新定義,職場被重新定義,對職場人的「實力」,也有了新的定義。在資訊傳播不便捷的從前,擁有專門的知識技術,就能確保在職場上屹立不搖。但現在,就連醫師的診斷,都可以在網路的討論中,被提出來檢驗和挑戰。
養成終身學習
現在的職場上,擁有學歷和專業知識技能的硬底子,只能算是及格的職場人,能真正為職涯加分的,是態度、形象、經驗、人脈、溝通技巧、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與企業文化的融合度,這些便是職場的「軟實力」。
也就是必須不斷透過學習來培養職場的軟實力,他的作法是與員工共同成長,一起學習,也一起「重新定義」職場的無限可能。
吳火生說,每個人25歲之前,在學校接受各階段的基礎教育,進入社會後,並不表示你的學習與成長就此中斷,特別是在當今全球快速變遷的大環境下,對新知與專業的吸收更為迫切,尤其是金融業,因此,每個人仍必須不斷地學習、不斷地追求成長,才足以承擔責任,接受挑戰。因此,是否具終身學習特長的社會新鮮人,是他考量是否任用的重要標準之一。
另外,吳火生認為,對一家公司來說,每年員工有10%~15%的流動,是可以接受的,因為適當的人員輪替,可以為公司帶來新的動力,新的想法,這是也一家公司持續邁向挑戰、成長茁壯的必要之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