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李瓊瑤

上國語課時,課文中有一段文字寫到「我只看到一條條似蛇的青藤,一動也不動地掛在樹上」,用以描寫作者辨不出偽裝成青藤的蛇。我問學生:「為什麼青蛇要偽裝成青藤呢?」結果有個學生認為青蛇沒有在「偽裝」,令我十分不解。文章摹寫得很明白,青蛇分明在利用保護色做偽裝,白紙黑字,如何不明白?

 

該名學生對我說:「因為青蛇一動也不動的啊。」「是呀!正因為如此,所以才說牠在偽裝嘛。」「可是,課文說牠『掛』在樹上……」我聽了學生的理由愣了一下,接著臺下爆出一陣笑聲,我才明白過來,原來那學生以為青蛇「掛了」。

我趕緊對學生解釋一番,讓他明白此「掛」非彼「掛」。教書多年,我最怕學生不懂裝懂,不會又不問。像那個學生敢在課堂上勇敢地提出疑問,當老師的人都會覺得很慶幸。

在教學現場,我常會遇到學生問我一些很簡單的問題,因為太簡單了,反而不知道學生卡在哪裡,常常要和學生你來我往問答許多次,才能發現這個學生的盲點。每當學生的迷思被「抓」出來時,我都會有一種「原來如此,他竟然是這樣想的」的感覺,既而鬆了一口氣。

一直以來,我都是扮演指點迷津的角色,直到今天到飲料店消費,我才體會到被人「開悟」是種什麼樣的感覺。那時我對店員說:「我要一杯奶茶三兄弟,要加鮮奶,不要奶球。」店員手腳很俐落,不一會兒就對我說:「妳的紅茶拿鐵三兄弟已經好了。」我聽了大驚失色:「我不要拿鐵,我剛剛點奶茶三兄弟……」「是啊,可是妳說要用鮮奶做。」「對對對!」「那好,這就是妳的紅茶拿鐵三兄弟」「不不不!我不要拿鐵……」

這陷入鬼打牆一般的對話,就彷彿學生陷入迷思概念時一般,兩造都覺得有理說不清。最後還是店員福至心靈地對我說了一句:「小姐,紅茶拿鐵就是鮮奶茶的意思。」「什麼!拿鐵不是咖啡的意思嗎?」明明咖啡店的招牌上,常常都出現「拿鐵」這兩個字的呀!活了三十五個年頭,我第一次知道原來拿鐵是奶不是咖啡。

唉,牛奶就牛奶,叫什麼拿鐵,故弄玄虛很厲害嗎?店員如果早點告訴我紅茶拿鐵就是鮮奶茶,我也不會鬧笑話了。在那一剎那,我終於體會到學生解開迷思時的感覺――不是我不懂題目,是你不懂我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