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來自南台灣的朋友,被連續發生的黑心食材、餿水油事件蹩了一肚子氣。來到南洋出差兼旅游,終於按捺不住化悲憤為食量,每日開會過後街頭巷尾尋覓小吃攤大餐廳,且專攻「南洋美食」:從辣沙湯麵吃到煎香腸、炸蝦餅,海南雞飯兼配港式叉鴨,黑甜漿鮮蜆炒粿條、大蝦蛋炒菜頭粿、忍當牛肉咖喱魚頭沙嗲蝦,大快朵頤終於把心中的一團鬱氣,飽食後打嗝般大力直呼了出去。

本來凡事就比中港台慢半拍的星馬泰,竟然在食安危機之際變成台灣朋友的飲食新大陸。從前是南洋客組團先到台北,遼寧街、士林夜市吃不停,再攻下高雄六合夜市;末了還要左拎滷味鴨舌鳳爪,右提鳳梨酥等糕餅,才捧腹大樂愜意而歸 ,萬料不到如今風水輪流倒轉了過來。

星馬社會裡因為回族成員多,一向對於豬油的處理都小心翼翼;洋裡洋氣的新加坡年輕一代更是健康一族,既畏膽固醇過高又怕血管阻塞,連接影響到小吃攤也多加講究鹽份、糖粉、脂肪的多寡。從前常笑說這地方「怕輸」就愛杞人憂天:不但食肆、攤位皆得掛有官方檢查衛生和整潔度的評分狀才可營業,每隔一段時間攤位還得被強制性「休息」:做廚房、排水渠大清洗、消毒滅菌,查看是否有蟑螂鼠蹤的定期工作。現在台灣朋友看了傻眼,不能置信直喊羨慕。

道地南洋老糕點七彩如虹,如今以木盒再包裝,榮登名餐廳大雅之堂。
南洋糕點基本素食
朋友的太太是高雄人,初嘗立即愛上以椰子為配料,模樣千變萬化的熱帶甜品,仿佛喚醒她似曾相識的童年記憶。禮拜天午餐後的這一刻,坐在保留著英殖民地味道的大堂裡,建築物曾經是個渡輪碼頭。望向米字旗近200年前登陸的海水輕輕拍岸,大家幾乎昏昏欲睡……直至侍者送上一木盒,擺滿剛熱蒸的南洋糕點,嫣紅奼紫色彩繽紛,讓人眼前一亮精神馬上抖擻起來。

正統台灣糕點承傳自北方,以酥皮包豆泥蓮蓉或棗餡為主,酥香正是來自被搓入麵團的動物油脂;源自印尼食譜的南洋糕點基本上為素食,大多以糯米木薯揉搓而成。椰果搾漿取糕餅所需的油質和 香味,通常又加進香蕉或椰絲。為增添芬芳氣味,用香蕉葉包裹後才籠蒸。追求QQ口感,和台灣本土熟悉的芋圓、地瓜圓、麻糬極其相似,也許這樣不言而喻,所以關係一下便拉近了。

當年未開發的馬來半島小漁村,南洋阿嬤閒來無事園中順手拈來,瓜果花卉野葉都被入饌,斑蘭葉、小藍花色,椰子香於是成為娘惹糕點的特色。這和泰國手工做的甜品頗相似:揉得超Q的甘薯糕沾上椰絲撒滿黑芝麻;另一款粉紅色小圓,浮游在乳白色椰奶中,彈牙外皮內裹的,竟是香脆的荸薺!味道和星馬著名的綠色粉條「珍多冰」有異曲同工的美妙。南洋糕點甜品因為用料易酸壞只能現做現賣,即便冷藏冰箱中,保鮮期不超過24小時。台灣朋友聽見拍手叫好,直稱這為食不安時期的一大喜訊。

陳家毅《思慕的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