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族的心理資產配置,和財務規畫一樣重要。
根據內政部統計,2004年台灣平均退休年齡跌破55歲,2010年將達到退休高峰,每年將有40萬人加入退休行列。美國心理學家施洛斯伯格(N. Schlossberg)將退休人士分為六種心理類型。
「繼承者」在退休後會利用技能繼續參與兼職相關工作;「冒險者」退休後會立志展開新生涯;「搜尋者」藉由不斷探索找到適當的退休生涯;「享受者」則是充分享受退休生活;「旁觀者」持續關心社會發生的現象;「退縮者」完全與過去生活及人際關係隔離,甚至放棄尋找退休定位,個性變得封閉而不快樂。
心理師邱永林認為,無論退休族屬於哪種類型,都可從退休心理資產配置中學習做個健康退休人,他也提出四種心理資產配置方法。首先是「適應失落感」,剛退休時難免經歷強烈自我失落,必須花點時間適應;第二是「擴大人生意義」,退休者必須體認工作不是人生中的唯一,退休後應從家人、健康、興趣、朋友中來擴大自己的人生意義。
第三是「提前做好布局」,心理調適應從退休前開始進行,退休後也必須緊握著交友圈不放。最後是「訂定明確目標」,因為許多人退休後發現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一時間反而無所適從,因此明訂目標很重要。
「養兒防老」的觀念隨著時代變遷有了很大的轉變,退休族能靠子女奉養而安享退休生活,比重只有一成。退休族魏媽媽說:「現在的父母不會去想子女盡不盡奉養責任,只要他們不回頭來吃我的老本,就阿彌陀佛了!」
根據保險業者進行的市調結果,台灣有33.7%的民眾認為,退休後的經濟問題應該要依靠個人儲蓄、投資或人壽保險,28.1%認為經濟來源主要必需依靠家庭或子女的奉養,其次是社會保險的28.1%及退休金的10.2%。
但實際上,退休族真正的經濟依靠,39.4%是來自個人儲蓄、投資或人壽保險,家庭子女的奉養跌到19.4%,社會保險的退休給付也只有11%。可見理想歸理想,退休後的後依靠子女奉養或社會保險的退休給付,可靠性相當低。
理財專家表示,現代人晚婚,不婚人口也持續增加,勢必影響未來退休的理財規畫,再加上年輕人奉養父母的觀念愈來愈淡薄,退休一族必需要有這樣的心理準備。
曾經處理過家庭財務糾紛的張律師也表示,他曾經接過一對退休夫妻的委託,因為子女利用不法方式,詐取父母退休金與存款。他建議,退休族不但要屏除養兒防老的舊觀念,甚至應該要「防兒養老」。退休後無論親人或朋友,都要儘量避免借貸關係或量力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