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吳娟瑜

國際化的時代來臨,不同語言、膚色、種族的同事朝夕相處,難保不會產生一些文化衝擊,這時迎上前去,努力消除差異,才能趕上世界變化的腳步。

整合差異 建立全球化觀點

由於經濟型態的變化,全球同步成長的速度加劇,不少專業人才被派往世界各地支援;這些人才由於移動性高,加上長期為公司倚重,因此去到那裡,都能快速整頓,並且建立和母公司一致性的企業文化。

因為是外地來的同事,相處上有新鮮感,例如他們努力學習說華語,或努力拿筷子夾菜,只是漸漸地,有些文化差異開始在朝夕相處的辦公室產生問題。

首先要注意到的是,多數外國同事看事情的方式和本地人不太一樣。這並不是說誰比較對,誰比較好,純粹就是不一樣,而這些「不一樣」的行事風格和見解,正好整合了彼此差異,讓公司可以建立全球化觀點。通常,外國同事和本地同事有2項極不一樣的表現:

第一項 視野更遼濶

這是因為在世界各地跑動緣故,移動性越強,吸收各地的文化精髓也越多,因此在觀點上變成非常多元化。所以,在提案時或推出新產品時,他們的腦袋裡不會只有台北或高雄;通常在他們迅速快轉的腦袋裡,早已包括了紐約、巴黎、東京、北京、香港、新加坡等各地消費者的需求。

這莫怪在會議桌上大家爭得面紅耳赤時,本地同事往往發現自己欠缺了「膽大、創新、善變」的特質。

第二項 人和事分得很清楚

這是華人本地同事相當不能適應的「點」,怎麼說呢?因為華人的文化背景裡,講人情味、套關係,是理所當然的事;一個上班族除了有個人的真本事,另外也需要有些長輩或師長的提拔;同時,在工作團隊裡,有時候「人」和「事」是混合而談。

例如,遲到的員工正好是主管的親戚,那麼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是常有的事;公司開會時,若是提案人是自己的校友,若沒有嚴格把關,很容易簽名通過。

國際禮儀 相互尊重

這種呼攏情事,當碰到外國同事則是「人」歸「人」,「事」歸「事」,不可含糊帶過,這是為什麼本地同事必須學習改掉陷入「人情」和「事情」之間的是非。只要「事情」弄清楚,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大家以「公司倫理」為原則,以「公司發展」為前提,一切好辦。

至於私底下,那又是另一回事,外國同事一般世面也見多,通常都是和善、禮貌、尊重相待,所以說說笑笑,是常有的事,但本地同事若以為他們平日和大家親密稱呼,就應該是打成一片的好友,那也不見得。

私事不公辦的外國人

有位朋友從事國際貿易,他們公司有美國總公司派來的同事Tom,有一回,他熱情邀請Tom到他家作客,為剛滿月的女兒慶祝。我的這位朋友因為英語溜,而且世界也跑透透,很快和Tom成為無話不談的好友。

在這位朋友的心裡認定Tom是好友,照理講,以華人世界的人情世故,Tom倘若欣喜出席,應該還會買件可愛衣飾或帶個小蛋糕。但是,Tom非但什麼也沒帶,還巧妙回應:「星期天是我的家庭日,很抱歉不能出席。」

還需學習入境隨俗

我的朋友全儍眼,他的老婆還笑他:「熱臉貼人家冷屁股。」但這種事無須懊惱,也不能怪罪Tom失禮;只能說,Tom到台灣的時間還不夠長,還沒懂得「入境隨俗」的圓融。

這就是為什麼本地同事對「文化衝擊」要更理解,也應該多安排機會到世界各地逛逛;所謂「見多識廣」,對外國同事的思維、語詞、行事風格一定可以做到「見怪不怪」的平常心,同時也把握這樣異國同事組合的辦公室文化,多吸收、多學習、彼此教學相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