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地斯山區農民自古觀察天象及動物習性來預測氣象,但這項傳統在氣候變遷造成全球暖化後已失靈。
■Reading those signs has become more difficult as climate change alters everything from animal behavior to the weather.
位於南美內陸的玻利維亞因科技落後並缺乏氣象觀測站,因此安地斯山區以務農為生的原住民仰賴自古流傳下來的一套自然觀測法。夏末時分若河邊蘆葦開始枯萎,表示接下來降雨減少;若安地斯山狐狸開始嚎叫,表示接下來雨量豐沛。
住在的的喀喀湖(Titicaca)南岸的45歲農夫康都里(Francisco Condori)表示:「這套觀測法對我來說有用。」他在自家庭院架設雨量計,固定每天記錄前一晚降雨量,已成為附近農家仰賴的氣象專家。
農夫扮起氣象預報員
的的喀喀湖周圍的安地斯山區經常發生冰雹及乾旱,因此氣象觀測準確度是決定農作收成的關鍵。康都里指著當地一種外形類似蜂鳥的鳥類,接著表示,這些鳥習慣在湖邊蘆葦叢築巢,從築巢高度便可預知降雨量。
他表示:「今年小鳥原本築巢高度在水面上40公分處,但是後來又搬家。」他發現小鳥一共搬了2次家,最後在水面上80公分處築巢,因此,預測「今年降雨豐沛」。
玻利維亞全國只有50個氣象觀測站,再加上國內科技落後導致多數地區農民得自己扮起氣象預報員。以安地斯山脈周邊地區為例,多數農民至今仍靠水牛犁田,不像科技較發達的東部平原區已改用牽引機。
康都里自稱他密切觀察的傳統「生物指標」成功讓當地農作損失減少40%,但科學家認為這類指標缺乏穩定的數據支持。
康都里口中的生物指標在玻利維亞被稱為「Pachagrama」,源自安地斯山脈原住民語中的「大地之母」一詞,長久以來由農民協力觀測記載而成,也被政府視為官方氣象預測的參考依據。這類指標在每年9到11月乾季結束時尤其重要,因為農民必須依此推測雨季來臨的時間點、雨季長短及播種時間。
以棲息在農地附近的南方麥雞為例,假設母雞在水牛犁田後的犁溝內下蛋,表示今年雨量豐沛,於是農夫就會選種藜麥。若母雞在犁溝兩側隆起處下蛋,農夫就會選種水分需求較少的馬鈴薯。
康都里表示,雞蛋上的斑點大小也不能忽視,「點大種馬鈴薯,點小種藜麥」。其他包括風向及雲系動向也是康都里的觀測重點,但他坦言近來氣候變遷已使動物習性改變,也讓傳統自然觀測法失靈。
非營利的玻利維亞高山研究中心主管霍夫曼(Dirk Hoffmann)表示,儘管至今尚無科學資料證實氣候變遷對動物習性造成的具體影響,但「不可否認上述現象所在的地區氣溫自農業時代以來已上升攝氏0.8度」。
霍夫曼表示:「以往雨季長達4個月,近來雨季縮短但雨量未減少。」
推動自然指標結合科學
過去根據狐狸嚎叫預測雨量多寡的南部高原居民也發現這項指標不再準確。當地原住民克丘亞族(Quechua)領袖克魯奇(Jose Luis Quiruchi)表示,去年8、9月山上狐狸並未現身嚎叫,使大家預期今年雨量稀少,沒想到事實相反,導致農民栽種的馬鈴薯全都泡水腐爛。
玻利維亞政府風險管理處處長迪多(Lucio Tito)認為,儘管氣候變遷降低傳統生物指標的準確度,但這類指標仍有存在的必要。他表示:「我們應結合傳統指標與科學新知,發展出氣候變遷的應變策略。這是政府正在努力的方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