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爆事件的悲劇發生後,有位外國媒體駐台記者指出,台灣人美心善,總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大意外時,迅速凝聚社會安定的互助力量;當慘痛的局面收拾到一個段落,就忘了該記取教訓,並積極要求政府相關單位,持續負起監督與改善的責任。這是美國《Forbes》網站駐台記者羅夫真寧斯對台灣社會現象的切身觀察。或許他未深入了解台灣民風中的「寬容」特質,或部分民眾的「寬容」到最後變成「鄉愿」,即使面對重大惡極的人或事,到最後都會因為同情悲憫而選擇原諒,甚至願意「再給一次機會」。
再給機會的前提是改過
問題是,我們很少真正深究細節。「再給他一次機會」的本意是:再給他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而不是「故技重施」的機會。然而對方究竟是會「改過自新」或「故技重施」,卻是需要透過很長時間監督與檢驗。寬容與原諒,是情感的救贖;監督與檢驗,需要科學的方法。
曾捲入「黑心事業」話題而形象重挫林鳳營牛乳,挾著乳農溫馨感人的大量電視廣告影片捲土重來;相關企業「台灣之星」,也以活潑的品牌氣勢主攻年輕市場。曹錦輝重返國際棒球舞台,陶喆認錯回歸家庭。有人懷抱祝福樂見他們重新開始;也有人憂心忡忡提醒大家別再受騙。
相對地,犯錯的這一方,若真誠地洗心革面,知道即使大聲保證也未必能洗刷罪名,不如默默在自己的專業上改過自新,至少先拿出成績來,才能爭取別人的認同。對於任何負面的經驗,我們該忘記的是其間的紛擾痛苦,不該忘記的是經驗教訓。該重新站起來的,不只是被輿論打趴的人,還包括彼此的互信。
吳若權《幸福人哈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