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一部古巴同志電影「巧克力與草莓」,敘述兩位男主角分別為同性戀、異性戀,故事呈現他們的互動關係。片中,有一句比喻挺有意思,提及一個男生愛男人或愛女人,就像吃冰淇淋,有人愛巧克力口味,也有人愛草莓口味,那般自然。

晚近科學界、醫界證實,同性戀除了「喜歡對象是同性這點不同之外;其他如兩人間的戀愛、慾望、關懷、親密、忌妒等諸多關聯,其實都與異性戀無異。」

不少同志對性傾向的最初自覺,起於青春期。一旦察覺身旁同性對象,都會緊張、恐慌,甚至對這種「不一樣」產生罪惡感。

因他們眼見父母、親友、社會主流都是異性結合,自己獨愛同性,豈不等於怪胎?但真實不然,在任何時空裡,人類都有一定比例的同性戀人口;只是社會尚未全面開明看待同性戀,以至多數同志不敢「出櫃」(come out,從躲藏衣櫃中走出來,意指向親友坦承性傾向,不再掩飾)。他們並非不存在,只不過都隱藏身分。

同性戀究竟出於先天或後天,兩派論點都有。現在越來越多人相信是基因造成,而基於天賦人權觀念,有漸多西方國家立法承認同性婚姻;代表在這些國度內,同性戀者無需害怕、躲藏,他們跟每位國民一樣,享有平等的權利與義務。

一般人對同性戀普遍的偏見,包括:

1.同志因找不到異性伴侶,才變成同性戀。

2.同性戀因受到引誘才轉性,成為同志。

3.同性戀因童年受到性侵,留下陰影,才淪為同志。

4.同性戀會傳染,或經由學習、模仿而轉化性傾向。

5.只要同性戀者願意,可以矯正。

6.男同志都很陰柔,女同志都很陽剛。

1973年,「美國精神醫學會」已將同性戀從精神疾病與心理異常的名單中剔除;1975年「美國心理學會」跟進,表示同性戀是正常情感的一種,不再是以往認為的變態、疾病。

當青春期男孩、女孩意識到可能是同性戀時,多感孤立無援,陷入無盡自責。這種情況下,請向學校輔導系統、民間輔導機構求助,莫自行妄下結論,先不要自己嚇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